用影像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魅力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0-10-19 12:01:07

字号
作为一个致力于创作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中国故事的电影创作者,作为一个常年驻守在高校的影视教育工作者,在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重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不仅感受到了蓬勃的感召力与驱动力,也体会到了沉稳厚重的使命感,以及肩上担负的多重责任。

作者:黄丹(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

作为一个致力于创作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中国故事的电影创作者,作为一个常年驻守在高校的影视教育工作者,在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重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不仅感受到了蓬勃的感召力与驱动力,也体会到了沉稳厚重的使命感,以及肩上担负的多重责任。

作为有责任以作品为载体反映家国脉动的创作者,谱写中国故事、提炼中国情感,应当是我们一以贯之的自我要求和使命。当今的中国社会不仅汇集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关切,构筑这个巨大母体的细胞——那一张张鲜活各异的中国面孔及由其组成的家庭乃至族群,他们的生活也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深厚辽阔的富沃土壤。当代中国人的生命与情感状态,呈现在我们的作品中,绝不应当仅仅是抽象浮泛的概念符号,而要具有温度和质感,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对自我的创作要求。在近年来的作品中,我始终践行的原则是“小切口、贴地、深挖”——以最具生活气息与亲和力的题材视角切入,来洞悉及探究剧烈变动的中国社会的冷暖人情。在反映内蒙古包头市棚户区改造的电影《搬迁》中,故事借由闫妮与吴彦姝所饰演的两代女性为视角代入,呈现城市化推进发展趋势之下的家庭纠葛与情感抉择。而在反映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地区防沙治沙、生态造林主题的作品《生生不息》中,围绕一位植树标兵对于造林事业与个体价值、人地关系的再思考、再抉择,凸显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生态观与发展观。这样一个个处于动态迭变中的中国社会的个体、家庭、群体,正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折射观照,正是能够接续每个观众所感所思的动情点,也正是今后我认定及坚持的创作方向坐标。

让我深感欣喜及鼓舞的是,近几年我们主流电影的创作呈现出在遵循电影视听叙事规律基础上进行多元化、多向度探索,嵌入正向丰厚的人性议题的普遍趋势。从《我不是药神》《我和我的祖国》到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档的《我和我的家乡》,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些作品中映现的当代中国社会开始变得开阔绵密,角色面孔有亲和力,以及健康积极的气质。就《我和我的祖国》和《我和我的家乡》两部姊妹片而言,撇去演员贡献的个人魅力不说,都在情怀输送与人性表达之间找寻到均衡适恰的基点与切口,既有群像式的“民”又有鲜活灵动的“人”,以凸显包容复杂的人性来覆盖和延展对于厚重主题的表达,收获了观众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中国电影的进步和蜕变正在进行中,而这一切只是开始。对于“中国故事”而言,每一位创作者都不该是在其人物列表之中却在叙事文本之外的旁观者,勇于尝试、勇于融入时代且忠实反映时代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和担当。突如其来的疫情减缓了我们前进的脚步,却不曾动摇我们的勇气和信心。时值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六周年之际,恰逢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0周年,我们更应该回望和重新梳理总书记提出的重要命题,并深刻思考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发展方向。作为“中国”这个宏大母题的有机构成,无论是影视创作,还是影视教育,我们所践行与遵循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我们力争能够借由一部部优秀的作品、一系列出色的教学成果,累积出属于中国的文化品牌,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让中国文化带着自信,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魅力与实力。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