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地名源流考

作者:彭雪开,王殿彬

2020-10-26 13:10

字号
北京崇文地域,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1),至后晋天福三年(938)属蓟县。辽属蓟北县。契丹开泰元年(1012)至宋宣和四年(1122)属析津县。金贞元六年(1153)属大兴县。元、明、清、民国皆沿袭之。

搜狗截图20年06月23日1022_4.jpg

【编者按】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了丰富的人类智慧,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识别、命名和用于交往的文化。地名,在国家治理、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国防建设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广泛发挥着深刻作用,是重要的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遗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为了挖掘公共文化内含的社会价值,中国地名学会联合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平台中国文化交流网策划推出【地名中国 · 郡县地名源流考释】专题系列,邀请我国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地名文化议题展开研讨,刊发相关评论文章,解读地名传承的精神价值与时代内涵,发挥学会社会服务、舆论引导功能和传播平台的作用。传承民族文化,服务未来中华。

作者简介:

彭雪开(1953—),男,湖南攸县人,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工业大学地名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郡县地名。

王殿彬(1964—),男,河北固安县人,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究员,湖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地名文化。


北京崇文地域,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1),至后晋天福三年(938)属蓟县。辽属蓟北县。契丹开泰元年(1012)至宋宣和四年(1122)属析津县。金贞元六年(1153)属大兴县。元、明、清、民国皆沿袭之。(1)先秦之前崇文地域,上古属幽州、幽陵。殷商时属其“萁[上半部为“匕”字]”、“ 匽 ”,即京(蓟)、 匽(燕)等方国。周初属蓟。春秋战国属蓟、燕。秦灭燕,置蓟县,属广阳郡。(2)

1949年1月,成立中共北京市第八区、第十区、第十五区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境域分属之;2月分别成立区政府。后区划频调,直至1952年9月11日,第七区与第九区东半部分合称为崇文区,区治幸福大街,以崇文门为名。(1)21.自此崇文区,始载国史地志。后经数次区划调整,至1958年崇文区区域基本确定,区名不改。2010年7月1日,北京市撤销崇文区、宣武区,原东城区与崇文区合并为新的东城区,原西城区与宣武区合为新的西城区。东城区区治景山街道瑞城亿兴大厦西侧。

第七区、第九区,何以为名?第,次序。《国语·周语下》“夫宫,声之主也,第以及羽。”《史记·萧相国世家》:“平阳侯曹参,身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皆含此义。七,数词,六加一为七。源出甲骨文,其字形如“十”,横长竖短,为切字初形。用来表数目则为借音字。《诗经·幽风·七月》《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中,皆载为数词。区,区域。《书·康诰》《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玉篇》语句中,皆释为此义。《玉篇》:“区,域也。”七区,以数序命名的区级(县级)行政单位。九区之“九”,数词,八加一为九。源出甲骨文,字形象肘形,本义指肘。用作数字则为借音字。卜辞的“九”,既为数词又为序数词。后泛指多数之义。(3)第七区、第九区之设置,当与时代政局相关。

其一,境域内于1945年8月,设立中共冀中区委所属北平工作委员会(简称冀中平委会),又于境内设外一、外三、外五区3个区委。1949年1月中旬,中共北平市第八区、第十区、第十五区工作委员会(简称区工委)组成。同年2月,中共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派员接管旧政权,建立第八区、第十区、第十五区人民政府;3月又建立街政权;6月撤销第十五区建制。这为共和国成立后的区划调整,创设了条件。

其二,1950年3月后,撤销第八区与第九区改为第六区,第十区改为第七区。两个区政府,开展了事关巩固政权、稳定社会,改善民生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活动。尤其是建立基层政权,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政权日趋巩固,老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日趋改善,这为崇文区的成立创造了物质基础及民意等条件。经过1952年1月至6月的“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以及在全区私营工商企业中开展的“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进一步巩固了新生政权。是年9月1日,第七区与第九区东半部合为崇文区。(1)24.

崇文,何以称名?崇,山大而高曰崇。源出金石文。《书·盘庚中》《诗经·大雅》《左传·僖公七年》《国语·楚语下》中语句,皆为此义。(3)329. 文,人文。字出甲骨文,字形象人胸前刻画之文饰。古通纹。《易·系辞下》《庄子·逍遥游》《谷梁传·哀公十三年》中语句,皆释为此意,后多引申为人文科学之义。(4)崇文,即指“崇高文德”之意。(5)崇文称名,源于“文明门”。

清《曰下旧闻考》载:文明门,由于门内有“哈达大王府”,故又称为“哈达门”。哈达,疑为蒙语,又音译为“哈德”,当为“哈达”之音转,故文明门又称为“哈德门”。《日下旧闻考》引《析津志》云:“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哈达大王为何许人,已不可考。”元代,哈达门的称名已超过文明门。后一些在京文人,认为“哈达”不够文雅,取其谐音,又利用文明门在南城东的地理位置,写成“海岱门。”

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泰山、渤海俱都城东尽境,元时以‘海岱’名门取此。”海,渤海,东海之称谓;岱,源自杜甫《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句。明代卓明卿《登崇文楼》诗:“城头初夜净氛埃,海岱分明望眼开,紫气半空时入座,秋声万里此登台。”清代《白华堂诗录》载:“海岱瞻门高,风尘苦身贱。”清雍正赐太子太保刘统勋为“海岱高门弟”,意为刘为海岱门第一户高贵人家。

由此观之,明、清两代,文人雅士及当朝最高统治者,称文明门、崇文门,多以“海岱”代之。而海岱,实为谐音之转及地势所处之代称,并无多少历史、文化渊源,实显牵强附会。清代杨从清《北京形势大略》云:(崇文门)“又曰海岱,言山陬海皆梯航纳贡,税课司在焉。”有学者认为:这是引用明代《旧京遗事》(上)“京师九门,皆有课税,而统于崇文一司”之载推演而来。这是缺乏依据的。但道出了明清时崇文门税务司,确是皇家纳税之总关,成为了盘削人民的“鬼门关”。

文明门,源于元大都。元大都之设,当与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立国治政相关。《元史·忽必烈传》载:“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6)忽必烈重用太子太保刘秉忠主持修筑元大都城。刘崇佛又精通道家学说,在大都城设计上采用传说中哪吒形象,开十一门。元末明初《农田余语》载:“燕城系刘太保定制,凡十一门,作哪吒城三头六臂两足状,”后文人张昱也云:“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哪吒城。”

元大都城有十一门。《元史·地理志一》载:“京城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十一门。”曰丽正、顺承、文明、安贞、健德、崇仁、齐化、光熙、和义、肃清、平则。(6)904.而文明门位于大都城东南(今崇文门北),取《周易》“文明以健”之意名之。文明门在现在的东单路口位置。东、西长安街,是元大都的南城垣三个城门最东的一个。其北城垣在明清城墙以北五里,即今元大都遗址公园内。东单、东长安街。东单北大街、建国门内大街、崇文明内大街等地片名,皆与文明门有渊源关系。(1)10-46.

明朝立,改元曰洪武。朱元璋将胞弟朱棣封为燕王驻北京,后夺取建文帝皇位后,改元曰永乐,将首都从今南京迁至今北京。在元大都城基础上,改扩建北京城。从永乐四年至永乐十八年(1406-1420),历14年而成。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改建后的北京城,把元大都南城城址,向南移了0.8公里,始成如今规模。同时,将原北城拆掉,东西城也拆除一部分,另建北城,并将原土城改为砖城。同时把元大都的十一门,改为九门,南城丽正、文明、顺承三门,规制依旧。明永乐十七年(1419),城门向迁建,仍名“文明门”。明正统四年(1439)改文明门为崇文门,取《周易》:“文明以健”、“其德刚健而文明”之意为名;亦云取《左传》“崇文德也”得名。

境内古迹众多,历史文化深厚,现择其要考释。

正阳门,原称丽正门。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迁都燕京后,于至元四年(1267)二月,据《析津志》载:“于燕京东北隅,辨方位,设邦建都,以为天下本。”历九年而成,全城共辟十一门。《辍耕录》载:“城之正南曰丽正门。”

丽正,何为为名?丽,源于《战国策·齐策四》,含有华贵美丽之义。正,源出甲骨文及《孟子·公孙·丑上》,后多引申为不偏斜、正直之义。丽正,取自《周易·离卦》中:“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天下。”门,字出金文,与甲骨文有渊源关系。多指建筑物等的出入口。丽正门,即指建筑物华美正直之出入口。

丽正门,作为元大都的南城垣正门,构成了大都城市四至的坐标点。有关史载:它确定了“宅中定位”、“仰拱宸居”、“昭示万邦”的地位。史载:其城门坚固,冠于它门。初始无城、箭楼,仅有城楼一座。《元史·本纪·顺帝八》载:至正十九年(1359),陈友谅、朱元璋兵降北方,元政权为守住大都,当年十月元顺帝“诏京师十一门皆筑翁城,造吊桥。”(6)642.

明洪武至明永乐宣德时期,仍沿袭丽正门之称。不过,据《寰宇通志》载:“缩其城之北五里,废东西之北光熙、肃清二门,其九门俱仍旧。”《洪武北平图经志书》亦载其事,其中有“城为门九:南三门,正南曰丽正,左曰文明,右曰顺承。”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元年(1403)正月,诏改北平为北京,并着手改建都城。《明太宗实录·卷一0五》载:“永乐十七年十一月甲子,拓北京南城,计二千七百余丈。”这次北京都城移建增筑,于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告成。原来大都城与北平府的丽正、顺承、文明三门,随之南移0.8公里,并沿袭旧称。京城周围40里,有九门:南曰丽正、文明、顺承,东曰齐化、东直,西曰平则、西直,北曰安定、德胜。

此后,未见北京都城大修大建之载。《明英宗实录》载:正统元年(1436)十月,继位不到一年的英宗朱祁镇,修建北京城垣,历三年于正统四年四月而成。完善了各门的“楼铺之制”,据明《工部志》载:且“更名丽正为正阳,文明为崇文,顺承为宣武,齐化为朝阳,平则为阜成,余四门仍旧。”诸门中,正阳门形制隆崇,设有箭楼门,瓮城左右皆设门,并左右门上加盖谯楼(闸楼),而其他诸门瓮城内,则仅设一门。

正阳,何以为名?正,不偏离;阳,向日为阳。正阳,取意于《祀记·明堂位》:“天子负扆,南向而立。”又取《周易·说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至此,正阳门作为京都正门,可谓名符其实。(7)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抵御蒙古俺答汗部常掠京师,保护正阳、崇文、宣武三关之厢民,明世宗诏筑外城,仅半年时间,《明世宗实录·卷四0三》载:“新筑京师外城成,上命正阳门外名永定,崇文外门名左安,宣武外门名右安,大通桥门名广渠,彰义街门名广宁。”明代北京诸门经洪武、永乐、正统、嘉靖四代近200年的增建修筑,终于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基本形制。而正阳门以宅中定位优势,独秀于京师诸门。清代虽对北京城墙、城门多门改建、修缮,但基本上沿袭明嘉靖之后形制,正阳门位置、名称皆未变。

天坛。祭天的高台。天,多指天空。字出甲骨文,字形如人之头额。《诗经·小雅·大东》《论语·子张》中语句,皆释为此义。《说文·一部》:“天,颠也。”坛,土筑的高台。多指古代用以朝会、盟誓、祭祀、封拜的高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史记·陈涉世家》中语句,皆释为此义。《玉篇·土部》:“坛,封土祭处。”

祭天,相传始于帝尧者。《史记·五帝本纪》:帝尧“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正义]云:“元气昊然广大,故云昊天。”《礼记·曲礼第二》:“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8)在其《祭法》中明载:“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大戴礼记》有天子郊祀之载,并云祭祀“所以别尊卑,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可见周初周人宗尧、舜、禹而祭天。西周之后历代王朝形成“礼莫大于敬天,仪莫大于郊祀”的祭祀仪规。周公制定“冬至日,祭天于地上之圄丘”祭祀皇天上帝的制度,为中国历代王朝所奉承。西汉中期至唐宋诸朝,皆将祭天的祭坛称为圄丘。圄,古通御,圄丘即御丘,实为皇帝祭天之台。

明洪武十年(1377),始行天地合祀大典,相沿160余年,至明嘉靖间明世宗朱厚熄举行“大礼仪”,遂行明洪武元年(1368)天地分祀旧制。明永乐十八年(1420),在大祀殿南郊建圄丘,以冬至日行祭天大典。当年建成三层台圆形蓝色琉璃建筑,环以内外两墙,内墙圆形,外墙方形,象征天圆地方。置两重损星门。圄丘北建泰神殿。嘉靖九年(1530)冬至日,明世宗于此举行隆重祭天典礼。嘉靖十三年十一月,明世宗谕礼部:“南郊之东坛名天坛;北郊之坛名地坛;东郊之坛曰朝日坛,西郊之坛名曰夕月坛。”天坛,由此史载国史。

清王朝沿袭明制,仍以天坛为祭天之处。至乾隆朝(1736-1795),对天坛进行大规模修缮、改建、扩建。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有内坛,有圜丘和祈谷两坛,一南一北,有墙相隔;祈谷坛占地72.34公顷,主体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神厨、宰牡亭、长廊。乾隆帝又新建了寝宫、圄丘钟楼、圈丘门、花甲门、古稀门,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回音壁”又独在其间;并广植松、柏、槐及花草。后累遭劫难。现为中国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已辟为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9)

区域内商业发达,有都一处、全聚德、月盛斋等老字号及天桥百货商场等。绢花、绒鸟、珐琅、玉器等特种工艺品,享誉国内外。交通便捷。有天坛、北京城东南角楼、正阳门箭楼、龙潭公园等名胜古迹,常逗游者叹观!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崇文区志[M].北京市出版社,2004:10.

(2)彭雪开,王殿彬.北京地名源流考[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9:(2).

(3)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武汉,成都: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20-21.

(4)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1363.

(5)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687.

(6)(明)宋濂等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254.

(7)卢迎红.从丽正门到正阳门[M].杨新华等主编:香港:城墙科学保护论坛论文集,2008:61-641.

(8)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9:294.

(9)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354.

责任编辑:嘉木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中国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崇文 地名 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