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地名源流考

2020-09-16 21:29:47

字号
北京市西城区境域,上古历属幽州(幽陵),后属冀州。西周后地属蓟国、燕国,后为燕都蓟城之中心。随朝代不同,历有归属。民囯后,多属北京市中心城区西。以方位“西”向称名,其历史文化深厚,久于“宣武”称名。

搜狗截图20年06月23日1022_4.jpg

【编者按】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了丰富的人类智慧,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识别、命名和用于交往的文化。地名,在国家治理、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国防建设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广泛发挥着深刻作用,是重要的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遗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为了挖掘公共文化内含的社会价值,中国地名学会联合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平台中国文化交流网策划推出【地名中国 · 郡县地名源流考释】专题系列,邀请我国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地名文化议题展开研讨,刊发相关评论文章,解读地名传承的精神价值与时代内涵,发挥学会社会服务、舆论引导功能和传播平台的作用。传承民族文化,服务未来中华。

作者简介:

彭雪开(1953—),男,湖南攸县人,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工业大学地名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郡县地名。

王殿彬(1964—),男,河北固安县人,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究员,湖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地名文化。


西城区境,尧、舜、禹时代,属幽州(幽陵),后属冀州。相传为共工北迁后裔所辖之域。商代初,多属土方、亳、孤竹方国之域。商代中末期,多属黄帝之孙禺京后裔(蓟、㠱)方国之地。西周,地属蓟国。春秋战国,地属燕国,为燕都蓟城之西部。秦汉今区境属蓟县地。(1)其中王莽新朝时曾改伐戎县。东汉初又复原名。唐建中二年(781)后,属幽州幽都县(废燕州改置,治燕州旧署,即今区境复兴门外真武庙头条附近)。五代梁、唐,皆属幽州幽都县。晋入契丹之手,其境域归属因朝代不同而各异。(1)49.

辽、金、元、明之后,区划频调,区域常改。自明代始,属西直门外,阜成门外,德胜门外近郊关厢之地。清属顺天府宛平县界,属清八旗驻防区境内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分属;另属五城中之中、西、北城所领中东坊、关外坊、宣南坊、灵中坊分辖(合城外郊区)。民国前期,属京兆宛平县,后期终属北平市内二、内四区全部和内五、内六、内七区一部。1952年7月,改为西单、西四两区。1958年5月,西单、西四两区合为西城区。西城区始有称名。(2)

西单。西,方位词;太阳落下向为西。《诗·大雅·桑柔》:“自西徂东,靡所定处。”《史记·历书》:“日归于西。”《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单,单一、孤。字出甲骨文,释为大,后引申为单一之义。《荀子·正名》:“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汉代孔融《论盛孝章书》:“ 妻拏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正字通·口部》:“单,孤也。”

明正统间,在长安街东西两端,各建有三间四柱二楼冲天式木牌楼。其中一牌楼,位于承天门(今天安门)西,故称西单牌楼,简称西单。

后成为地片名,泛指今北京市西城区东南部,指西单北大街,宣武门内大街与西长安街,复兴门内大街路口交会处及附近地区。民国12年(1923)将牌楼拆除,地名仍存。1952年北京市区划调整,设西单区,以“西单牌楼”为名。(2)7086.1957年拓宽复兴门内大街,形成十字路口。为市中心交通要冲及繁华商业区。有西单商场、西单文化广场、华威大厦、华南大厦、西单赛特购物中心等大型商场;有首都电影院、民族文化宫、西单剧场、北京图书大厦等。附近有民航营业大厦、电报大饭店等,西单区成为北京市商贸与文化中心区之一。

西四,日落之向谓之西。四,序数词,三加一之和。源出金石文。《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易·系辞上》:“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玉篇·四部》:“四,数也,次三也。”皆含此义。

明永乐年间,在皇城北门(神武门)西1.5公里处,建有四座牌坊、牌额东曰“行仁”,西曰“履义”,南北为大市街,统称西四牌楼,简称西四,后渐成地片名。泛指北京市西城区中部,即西四南、北大街与西四东大街、阜成门内大街交会处及附近地区。

1952年由北京市第四区及第五区一部分合成西四区,以“西四牌楼”为名。1956年拓宽马路时将牌楼拆除,形成十字路口。地处交通要道,四周高楼林立,商铺众多。国土资源部、中国佛教协会、地质博物馆等驻此。后形成热闹市区。区境内有著名的西四北头条、北二条、北三条、北四条、北五条、北六条、北七条、北八条、共八条胡同。历史文化深厚,多名胜古迹。(3)

西城。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区西部,故名。城,源出金石文。旧时多指都邑四周的墙垣。《诗经·邺风·静女》《战国策·东周策》《史记·魏世家》等典籍中,皆有城邑之载。今北京市建城史约有3100多年,建都史850余年。这不包括今北京市殷商所封京人(蓟人)方国邑。如果包括尧、舜、禹时代相传所筑的共工城,北京城邑建都史,约为3500-4000年。(4)

西城区境,作为地片名,以“西”得名,应早于金代。唐建中年二年(781),析蓟县西部置幽都县;辽开泰元年(1012),改幽都、蓟县为宛平和析津(县);金贞元元年(1153),改析津县为大兴县。(5)由此可见,今西城区境唐代就属蓟县西部之域,亦当为蓟城西部区域。金为大兴县地西城之郊。元为大都西部。明、清为北京内城西部,属宛平县。民国时,属北京市内二、内四区全部和内五、内六、内七区一部。1952年改为西单、西四两区。1958年两区合并为西城区。(2)1086.因此之故,西城区以“西”名地,历史悠久,而崇文区、宣武区、其地片名得名,在明正统四年(1439)。可见西城区历史渊源,比宣武区更早。

2010年6月28日,宣武区并入西城区,崇文区并入东城区,引发学者关注,坊间争议。但从历史渊源看,西城区境历史比宣武区境历史更早,也为史实。那种“东西犹在,文武已失”的感叹,以及世居斯地,乡愁缠绵之情的抒发,完全可以理解,但不一定准确。西城区境历史与东城区历史大致相同,仅方位有别。在此不再赘述。

西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驻有党中央、国务院等单位,人民大会堂亦位于本区。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新华通讯社、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科学院、民族文化宫、北京展览馆等设此。铁路、公路、地铁交汇于此。有著名的西长安街;复兴门大街横贯区境南部;著名的金融街,纵贯于西二环东侧。名胜古迹众多。全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5项。全国级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约占全市的25%。

名胜古迹,今择社稷坛、北海、银锭桥地名,作初步考释。

社稷坛。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社(土地神)和稷(五谷神)的地方。

社稷,《白虎通·社稷》载:古代王者“封土立社示有尊”,“立稷而祭也”,为天下求福报功。社,源于甲骨文,字形如封土之状。后指土地之神。《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6)《玉篇·示部》:“社,土地神立也。”由此推知,祭祀土地神,源于帝尧共工氏之后土。《周礼·春宫》《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皆有载。

稷,源于金石文。谷物名,古今称名不一。清程瑶田《九谷考》认为:粘者为秫,北方谓之高粱。《诗·王风·黍離》:“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朱熹注稷为粟。古人认为稷为五谷之长,立稷,以表神名,故号稷。《礼记·祭法》:“是故历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后世皆奉为五谷(稻、黍、稷、麦、菽)之神。

坛,古时为祭祀而筑的土台。诸侯会盟封拜也都设坛,以示隆重。春秋、战国时多有此举。后在坛上增设阶陛殿堂,华丽庄重。《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庄公升坛。”《庄子·山木》:“北宫奢为卫灵公赋敛以为钟,为宫乎郭门之外。”(北宫奢:卫国大夫)。《说文·土部》:“坛,祭场也。”

社祭坛,在北京市天安门至午门间大道西侧。原为辽、金兴国寺及元万寿兴国寺遗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中国历代都城分别设太社、太稷,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将社、稷合为一坛祭祀。明初规定都城、王国、州县皆设社稷坛。北京社祭坛,是现存仅有一座,其所在区域于民国17年(1928)辟为中山公园。

北京社稷坛,有长方形围墙,周设四门,墙外遍植松柏。北为正门。入正门为乾门和拜殿,再南为社稷坛,沿南北轴线布局。乾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祭典时,门内列戟72杆,故名戟门。拜殿五间,梁架结构。社稷坛为汉白玉石砌成的三层方台,上层每边15.93米,高近1米;四面台阶各为四级。上层按五行方位填五色土壤,中间为黄色,东为青色,南方红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台面中央埋设“社主石”。坛四周绕以遗墙(矮围墙),每面有棂星门一座。土遗墙四边各按方位饰以四种颜色的琉璃砖瓦。(7)《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社稷坛》亦有详载。1988年社稷社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亦称北海公园。金建都燕京时,城东北郊有一湖泊,名“金海”,俗称“海子”。后逐渐修筑成皇家名苑,又地处都城之东北向,故名北海。北,方位词。字出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背之状。《诗经·大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玉篇·北部》:“北,方名。”约在春秋时释为北向方位。海,纳百川之水谓之海。《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汉书·晁错传》:“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说文·水部》:“海,天池。”

北海,开始多指北方远僻各域为北海。(2)841.春秋战国时,又泛指今渤海。北京北海,当与古之北海有文化渊源关系;亦与辽金、元、明、清历代统治者建筑宫宛有关。

金贞元元年(1153),以辽南京城(今北京)为都城,称中都。金大定十九年(1179),在今北海所在地建离宫别宛。《金史·地理志》:“京城北离宫有大宁宫……。琼林苑有横翠殿。宁德宫西园有瑶光台,又有琼华岛,又有瑶光楼。”并以琼华岛为中心,在岛上及“金海”(海子)周围修造宫宛。相当于今北海和团城部分。元代,以此为中心建大都城,修筑皇城中之禁宛“上苑。”至正八年(1348),山赐名为万寿山,水赐名为太液池。元人陶宗仪《辍耕录》有详载。大液池大体相当于现在北海和中海范围。明代以此为中心,广为扩建。又辟南海,在琼华岛上和太液池沿岸,增建许多建筑物,始成北海形制。清代又增建许多建筑。其中修建了巨型喇嘛塔(白塔)和佛寺,将万寿山改称白塔山。

1925年北海辟为公园,面积约71公顷,水面583亩,陆地480亩。白塔四周有永安寺、漪澜堂、阅古楼、庆霄楼,沿湖有濠濮涧、静心斋、画舫斋、天王殿、九龙壁、玉龙亭、万佛楼等建筑。“园中有园,景外有景。”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41.

银锭桥。北京什刹海与后海相连处,“桥下木桩基础用铁锔连结,铁锔银锭有一形似银锭的石桥,故名。”(8)银,源出金文,古称白金,五金之一。《汉书·酷吏传·杨僕》:“怀银黄,垂三组,夸乡里。”《书·禹贡》:“厥贡璆,银、铁、镂、砮、馨。”《说文·金部》:“银,白金也。”锭,古文原义为盛熟食有足的蒸器,后泛指金银块。宋代每块约五十两、十两、五两等。宋《洞天清禄集》:“今江西人得補之一幅梅,价不下百十锭。”明《辍耕录·卷三十》:“所得撒花银子,销铸作锭,每重五十两,归朝献纳。”

银锭桥,横跨什刹海与后海细脖处,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什刹海风景秀丽,“银锭观山”为燕京小八景之一;加之此桥是往来恭王府、宋庆龄故居、火神庙和荷花市场的必经处,人来客往,颇为热闹。

银锭桥,建于何时?无考。辽金时代此处为郊外,数公里的河流两岸,当有便桥往来。元代营建大都后,此处是海运船只必经之处,两岸商业繁华,风景秀丽如江南。明代《燕都游览志》:“银锭桥在北安门海子桥之北,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菱菰蒲,不掩沦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通障目也。”

景观另有三绝。一曰“桥水倒流”。清末民国间,当时政府无暇顾及河湖水系清淤治理,当银锭桥东侧的湖底淤泥高于西侧时,桥下水就从桥东反流向西,出现“桥水倒流”特殊景观。二曰“银锭观山”。站在银锭桥上,引颈西望,可领略西山风景。旧时新街口一带无高大建筑物,宽阔颀长的后海,构成一扇面形视角,故有此殊景。为旧燕京十六景之一。明代茶陵人首辅诗人李东阳,曾誉赞此处为“北京第一山水”。三曰“荷花争艳”。清代竹枝词道:“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似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每当盛夏时节,什刹海红荷映日,灼灼似火;夏雨过后,粉荷银珠,盈盈欲坠。蓬莲摇曳,清香飘荡,实难描绘。清代曹寅好友文人纳兰性德曾描绘此处:“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尽似一幅天然图画。

参考文献

(1)北京市西城区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5.

(2)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086.

(3)北京地名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187-189.

(4)彭雪开,王殿彬.北京地名源流考[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5)北京市大兴县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

(6)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9:463.

(7)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规划[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19.

(8)TF010. 北京什刹海银锭桥前世今生[EB/OL].北京晚报[2019-04-11]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西城 地名 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