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观地名 | “中华原”地名探索

  来源: 西安网

2020-07-29 12:12:12

字号
中华原,一片神奇的土地。据《史记》记载:在这里,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郊雍上帝,采首山之铜,于荆山之阳,铸立国之鼎。

有人问:“我们的祖国在哪里?”我想,中华地名一定会帮你找到她。

中华原四至

1974年1月,关山镇农民在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武家庄的农田基本建设时,发现了“大周使持节大将军安宁郡公夫人贺拔氏之墓志铭”,该墓志铭后被遗弃,1996年再次从关山镇北出土。大周使持节大将军安宁郡公就是秦将王离的后人王懋。而王离则是秦将王贲之子,王翦之孙。由于该墓志铭是碑石上目前最早发现“中华原”地名的碑石,这就证明:古代阎良区武屯镇的万年乡,被称为中华原。由于古代“原”同“源”,意即中华之源。所以,该碑石作为国宝,现保存于西安文博院,并被誉为镇馆之宝。距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从而揭开了近代探寻中华原脉历史的序幕。

碑石局部

随后,在富平县文化局局长的帮助下,我们又找到了《清乾隆富平县域图》。该传世文物很明确的载明:“(军寨)又东自定国寺而起,历留集镇八公原即八公槌。至明水滩南原为中华原。”这与清光绪《富平县志·山川图》的记载完全是吻合的。

《中华原清乾隆富平县域图》碑石局部

清《富平县志·山川图》局部

清《富平县志》记载:“(中华原)原巅有华原头,南有华阳镇。又由贺兰观东起至于高堂村为羊蹄原,原状入(犹)羊蹄故名。”新版《富平县志》在大事记里还记有:“建德六年(577),葬西魏文帝元宝炬于中华原(今留古乡何家村,习称大冢),称永陵。”但实际时间为551年。县志这里记载有误。我国区域划分,今天仍旧依据的是夏禹王的自然区划法。所以,从西魏文帝元宝炬陵往南,正好与武屯镇东的石川河相对应。这就是中华原东至的南北线。中华原北至富平县城(斩城)。西至瓦窑头。瓦窑头是唐黄巢起兵闹事之屯兵处,同时又是周割地于秦的南北分界线,原下川道的东周、西周村,至今仍传说着当年的这个重大历史事件。

清《富平县志·疆域图》局部

中华原距临潼县界二十里,距三原县界三十里。据明嘉靖《陕西通志》记载:“中华原在县(注:富平县)南三十里。”这样减去二十里,临潼县境里有十里,正好就是东西方向的清河,清河在阎良区武屯镇的二龙口与石川河相汇,这里发现载有中华原的墓志铭。所以,中华原的四至就非常明确了。

清光绪《富平县志·古迹》还记载:“中华郡城在县西南三里,石川河之阳,后周闵帝置。二石人卓立,即郡门所在,人称石婆婆原。又据清光绪《富平县志·山川》记载:“中华原,一名石婆婆原。《一统志》在县南三十里,其高处曰华原头,后周置中华郡处。”中华郡设置的时间在历史上虽然仅有一年,但在中国几千年的郡县社会里,它却是唯一的一个以中华命名的郡治。

清《富平县志·沿革图》》局部

中华原地图根据清《富平县志》光绪十七年刻本,当时已经精细到了乡镇。

清《富平县志·西南乡图》局部

中华原是关中大地“华”字头地名的中心

中华原,一片神奇的土地。据《史记》记载:在这里,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郊雍上帝,采首山之铜,于荆山之阳,铸立国之鼎。在此之后,大禹也在这里铸鼎,是他开创了中国的区域自治。其后还有汉武祠鼎和武则天再造九鼎。这里孕育了周、秦、汉、唐四朝盛世,开创了绵延5000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史。所以,仅就中华原保留至今的这一地名,构成了我国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独特属性。这里的山川地名,也多以“华”字打头,我曾初略计算了,仅关中围绕中华原这块土地的华字头地名,就不下三十余种,如:秦人先祖少昊氏被黄帝赐封为华山守山神所守的华山、少华、华阴;陕西的洛南县过去叫华阳县;往西少华山,其下有华州和华县;蓝田县有华胥氏陵和华胥氏所建立的古华胥国及现在的华胥镇;镇北便是祭祀女娲的临潼山,那里有华清宫和华清池;往西是翠华山,万华山、青华山、九华山、西华阳等;三原过去叫华池县,荆山脚下有一个华王村;耀州古称华原县,有漆沮合流的华原、还有玉华山和玉华宫;古代富平县所处的位置就是今天的华朱乡,这里有秦代华阳公主与王翦成婚的所在地华阳原;北魏还在中华原设置中华郡。这些众多的发生在“中华原”乃至关中大地上的先祖活动和创业遗迹,绝对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因为,地名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同时也是人类活动的“活化石”。所以,中华原的民族性、历史性、继承性和至高性是特定地理范围里的专有产物。

中华原与中华三阳平

在中华原,盘龙湾遗址实际是一个大阳平。这在中华版图是很难寻找到的地理奇观。一个标准圆的地坑,有一条从西北流入的标准S形流水。它就是肇始河。

中华原阳平地图,南李村北那里有标准圆和S形流水

盘龙阳平又称天井,是古代兵家规避之地。同时,也是“侧间阴沟通,卧观天井悬”的神奇之地。我们的古人正是利用这一自然现象,并根据其结构原理,观察天象,定位、校准历法,观察气候与物候的相互变化。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大地的地理原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各种历法及两分、两至,24节气,72候的标准测试点和校准点。

中华原阳平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图

古代,要在一个40多米深的标准圆坑里,竖起一个标尺是非常困难的事,我们的祖先采用了堆土,然后在土堆上插立标杆来解决这个难题。由于标杆的高度刚好与地面一致,所以,太阳照在标杆的日影就会永远地被留在这个圆坑里。后人发明了筑塔技术,但盘龙塔所起的作用,仍旧是一个标尺的功能。中华民族是一个讲规矩的民族。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无规矩无以成天下。圆坑,插一个标尺,就是“中”字。因它不上不下,不左不右,到东南西北和四面八方以及上下的位置恰到好处。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中”指事物的内部,其字形以“口”作字根,中间一竖“丨”,表示上下贯通,也有“中央,四方之中”之意。中华的“中”字首先考虑的就是标准问题。至于“华”,通花,古称雍华,成语便有“雍华富贵”。雍华就是我们常说的莲花。因其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被称为“万花之王”。由于莲谐音“廉”、“联”、“连”,其别名“荷”谐音“和”、“合”,所以莲花便有了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廉洁、联合等等的精神象征。更重要的是,我国各地所有的莲菜切开都会“藕断丝连”,而唯独中华原上的“九眼莲”切开却是无丝,无丝谐音“无私”。所以,“中”和“华”构成的“中华”一词,其廉洁无私、高贵无尚的精神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象征,而且“荷(和)为贵”、“荷(和)而不同”、“协荷(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基础,也是解决国与国矛盾冲突的原则。“中”、“贵和”和“融合”的思想,体现了古代先贤的政治理念、道德准则,这种思想同时还是一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繁荣。所以,孙中山在请章太炎做《中华民国解》时,章太炎便有:一、中华之名,别于四裔而为言;二、中华之名,因其民族初至之地而为言。(诗经有:“民之初生,自土漆沮”,漆沮也就是今天中华原上的石川河。)三、雍梁之地,东至华山为限,缘起如是,名其国土曰华;四、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

希代之宝,积于荆山。八风来仪,出于丹穴。我们祖先还把中华原阳平写放在大地上。于是,也就有了灵宝阳平和宝鸡阳平。这是大地上的天文模型。以中华原阳平的纬线为赤道线,而与其灵宝阳平和宝鸡阳平的直线就是黄道线,二者形成的夹角刚好23.26度。这也与中华原阳平的上下夹角23.26度是一致的。关中八百,这个天文模型便占了六百。可见,我们祖先的宏观意识是多么的伟大。

中华三阳平的构造与原理图

《汉书》记载:元封七年(前104),伏羲上元太初历4617年,黄帝调历2593年。上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上书,“历纪坏废,宜改正朔。”汉武帝听取了御史大夫宽明的建议,选治历邓平及长乐史马可、酒泉候宜君、待郎尊及民间治历者20余人,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也参与其事。落下闳运算转历,积81寸,三复而得甲子,这与邓平的81分律历相同。上乃诏司马迁选用邓平历,罢废尤疏远者17家。经宦者淳于陵渠复使校历,发现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遂用邓平历为《太初历》,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以邓平为太史丞。因邓平历是在黄帝调律历基础上完善的,民间则仍旧称该历为老黄历或万年历,意思是说,再过一万年这也是精准无误的历法。同时,汉武帝还动用国家力量,把中华原阳平写放到三原县的天井岸。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代大地原点。至今,两地阳平仍旧是我们中华大地上的天文地理奇观。

三原县天井岸的阳平,是汉代大地原点、国之中心

司马迁还将“元纪篰章,按篰就章”详细地记载在《史记》里,这就是每76年为一篰,一篰等于四章,一章19年。每19年设置7个闰月,76年刚好28个闰月,以对应天空的二十八个星宿。无论是邓平的81分法,落下闳的民间81寸法,还是老子的81章法,其原理都是一致的,即当发现这个月没有中气,就要设置闰月以取得平衡,这也就是老子《德道经》里讲的“中气以为和”。和谐,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合乎天序。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年会有十二个月,还会有十三个月。它与月亮的出现极为对应,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历法到今天,仍旧是世界上最先进最精准的历法。

《富平县志》序曰:“今富平山河大地,由明代兴,遡羲皇初,何一朝夕不此景象若哉!”存在决定意识。试想,如果没有中华原标准的大圆坑,如果坑里没有标准的S形流水,羲皇如何创造太极?又如何体味河图洛书?又如何一划开天?今天,当你站在中华原上,看着眼前周围的山川河流你就会知道,原来八卦的符号是这样产生的。怎么会跟中华原大地四周的山川是一模一样的,就连西方的泽卦,那里也有一个焦获泽在与其对应。所以,中华原上的阳平,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大地原点、国之中心,而且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测试点和校对点,同时还是中国文化的原点。

(作者:刘宏涛,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研究会会长,“地名中国”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智观 地名 中华原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