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书院介绍

张学栋,字易罡,山西祁县人,高级建筑师。现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县级行政管理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九三学社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社中央参政议政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中央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论著近十部。 长期从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融关系的研究,2004年3月出版《图·像思维-对自然·人·社会和谐共融观的整体感悟》,提出图·像思维理论(易·像学说)。

新思维书院

  • ……
  • 2012年5月29日因张学栋提出的图·像思维理论(易·像学说)在跨学科跨领域思维创新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被国际跨领域高级研究院(ATLAS) 聘请为首批院士。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位享此殊荣的学者。
  • 2008年荣获国际设计与流程科学学会(SDPS)院士称号
  • 2006年在美国圣地亚哥市召开的设计与流程科学学会“世界创新大会”上,荣获“乔治·科兹梅茨基奖”
  • 长期从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融关系的研究,2004年3月出版《图·像思维-对自然·人·社会和谐共融观的整体感悟》,提出图·像思维理论(易·像学说)。
  • 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论著近十部
  • ……
易像学说

张学栋: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

——关于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对话

八月的北京秋阳高照,依然赤日炎炎,雷雨过后,神清气爽。

中国文化交流网责任编辑徐蕴峰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张学栋先生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话题作了交流,针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课题进行了对话,兹录之,以飨读者。

徐蕴峰:简称“徐”张学栋:简称“张”

张学栋观点:‘活’的古代文化,必须科学保护。

“徐”: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古代文化。您说对吗?

“张”:是的,文化遗产既包括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又包括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形式。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

“徐”:那么,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把祖先留下的这一极其丰厚、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整理好、继承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中华传统文化遗产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是不是还要包括历史、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古籍文书?

“张”:对,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历史性、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同时,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

“徐”:自20世纪末,“文化遗产”概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引入中国。从此,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个部分,其意义和价值内涵更加丰富。我注意到去年春天,中国保护论坛在江苏无锡开幕,同期举办的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40周年活动。近百名国内外世界遗产界代表就“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开展讨论与交流,共同倡议今后世界遗产保护将谋求可持续发展,会议意义重大。

“张”:中华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实践,具有文化遗产的世界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全球化浪潮下,本土民众对特定地域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眷恋,在文化自觉中的文化自信,都在普遍增长。政府积极主导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众多官员、学者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实践中来。一方面,政府、学者与民众多方发掘丰富多彩的地域性文化遗产,体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学者们在具体研究中推进对多样性与统一性辩证关系的理解,极大地扩展了区域文明的世界性。

点击阅读全文: 《张学栋: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

高清图片
思维研究
对自然.人.社会和谐共融观的整体感悟

“张学栋心灵艺术”邮票

“张学栋心灵艺术”邮票,2005年由天津市集邮公司发行,每套邮票32幅。邮票的画面是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中心副主任张学栋先生所著《图·像思维》一书的108幅“心灵艺术图像”中精选出来的。这套纪念邮票画面上的“心灵图像”与精美的“中国结”浑然一体,红、黑、白三色相间,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邮折上的蓝色构图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图像思维

  • 图像思维

  • 邮票

  • 著作

  • “图·像思维”研究著作
  • 《图·像思维》
  • 《图·像思维与佛学》
  • 《图·像思维与道学》
  • 《图·像思维与哲学》
  • 《图·像思维与文学》
  • 《图·像思维与人生》
  • 《图·像思维与生活》
  • 《图·像思维与传媒》
  • 《图·像思维与奇征异兆》
  • 《图·像思维与水》
  • 《图·像思维与中老年养生》
  • 《图·像思维与黄帝内经》
  • 《图·像思维与书法艺术》
  • 《图·像思维学汉字》
  • 《图·像思维英文版》
各界点评

道是无声胜有声,像是无形胜有行。

—— 金石家 郑久康

图·像思维起源与文字符号之体,承于历史文化之用,转于非理性思维之名,合于人与自然和谐境界之妙不可言之实。

—— 平原

最真实的往往隐匿在最高或最深的地方,在这里,惟有思想的光亮能带着我们前行。

—— 马丽

境界存在与素朴的自然中,实现于深刻而平和的心灵中,《图·像思维与哲学》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圆融。

—— 井俊平

图为心作,像为心生。一心可存三像,曰:魔·人·佛。一心可造百图,百图可幻万象,万象归于一心。

—— 富阳人 浙沂智

《图·像思维与道学》一书是一本很特殊的读物,张学栋先生的图像已能让人神驰,杨玉辉教授的解读更能使人幽游于知性的海洋,徜徉于大道。

—— 郑庆云(澳门大学校外及特殊课程部主任、教授、博士)

于具象中见抽象,于细微中见大千。

—— 北京大学教授 王浦劬

佛理即常理,图像即生活,积善则图生吉祥像,乐施则像生瑞安势。

—— 蜀人 智明

大彻大悟的智慧。

—— 书法家 王澜

佛学博大精深,图像想象无穷。修佛始于善念,观图源于善心。

—— 楚人 江上凡夫

道,通无有;道,融图象;道,化刚柔;道,合阴阳。

—— 燕人 玉关子

图·像思维通佛学,图·像思维 学契佛血学修持之法。

—— 湖湘文人 清风侠

切入生活的核心,挑出本质的诗意,在这个核心的更深一层,刀锋抵达之处,是用意对世界的分解和预知。

—— 诗人 景旭峰

学术对话

学术对话: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学习汉字的启示

张学栋,字易罡,汉字网学术顾问,山西祁县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其著作《图·像思维——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共融观的整体感悟》一书,2004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充满灵性而神韵的108个图、像与文字,表达了他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共融关系的整体感悟。图·像思维理论(易·像学说)荣获2005年美国加州、内华达州政府奖。2006年获得国际设计与流程科学学会(SDPS)“世界创新大会”乔治·科兹梅茨基奖,以表彰其在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思维创新所做出的贡献,2008年获得该会院士称号。日前,汉字网(www.hanziwang.com)责任编辑徐蕴峰在京与张先生就知识时代通过“图·像思维”学习汉字,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学汉字的启示进行了对话。

兹摘要录之,以飨读者。(徐蕴峰,以下简称“徐”;张学栋,以下简称“张”。)

一、“图·像思维”与汉字源流简说

徐:张先生,您的《图·像思维》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张:《图·像思维》又名“心灵风水学”,108个图·像和108个文字,每个字又形成4字三解,比如:第一个图·像为“势呈态生”,可以三解,曰:①“势呈态生”;②“势”者“呈态生”也;③“态生势呈”。其余108个图·像依此类推。目前,《图·像思维与佛学》(易罡、智宣著)、《图·像思维道学》(易罡、梓宁著)、《图·像思维与哲学》(易罡、严放著)、《图·像思维文学》(易罡、阿东著)、《图·像思维与水》(易罡、国岭著)、《图·像思维与人生》(易罡、刘坚著),己由中国文史出版社陆续出版。简言之,图·像思维讲的是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共融“关系”的整体感悟。

徐:据我了解到,您在2005年颁奖会上的颁奖感言中谈到:“易·像—认识世界的新视角”,“对宇宙和人生奥秘的探索是人类共有的特性,用图·像进行思维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与自身的必然选择。由此,人们可以在物质、心灵与理性等多个层面沟通和交融。回顾过去几十年,我有幸透过殷墟的甲骨文字,感受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子仰观苍穹、俯察大地的智慧与博大;在修读《易经》、《道德经》和《金刚经》的日日夜夜,东方先知们对宇宙人生的真知灼见,无时无刻不在启迪着我的悟性;华夏大地浑厚奇绝、博大精深的山水人文,涵养孕育心物交融、凝炼积淀聚合升华,进而生成108个图·像。图·像可使过去、现在、将来融会,可将心灵与历史、文化贯通,把宇宙与心聚合在同一个时空下,实现对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融观的整体感悟”,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图·像思维(易·像学说),称之为现代易学呢?

张:简而言之,易者,变化也;易学者,变化及其规律之学也。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们对“易”的研究,就象“易”本身一样,生生不息,随研究层次不同、视角不同,研究者境界不同、心量不同而有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图·像思维,也可以称之为现代易学之一吧。

徐:我们都知道,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经过了六千多年的演变 ,其流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古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慢慢生成语音的进化。远古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那么,“图·像思维”对知识时代学习汉字有何意义?

张:仓颉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说文解字》中,“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汉字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用“图·像思维”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简单的图·像和初步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意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复杂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数”向易符方向演变,逐渐从文字中分离,形成八卦,并在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形成《易经》(《连山》、《归藏》、《周易》)。

徐:基于东方文化的创立图·像思维学说,可以看作与古代智慧与现代思维的一种心灵与理念的“对接”。同时,也是一种对汉字“声、形、象、数、理”发展历程新的表达方式的某种探索,人们能解此中奥妙吗?

张:事实上,就像仓颉造字一样,图·像思维不过是把存形于天地之间的万有,回归到肇始一念间罢了。在今天看来,图·像思维既是思维的觉醒,又是思维的回归。以图·像思维看,中国传统造字思维的本质特征,乃是人的心灵与自然·人·社会的和谐。由此,知识时代“图·像思维”学汉字,必然会融会贯通,势如破竹。

二、觉醒与回归:知识时代“图·像思维”学习汉字

徐:图·像思维来源于对天地山水、对大好河山及其博大精深文化“基因”的整体把握,源于对宇宙和人生奥秘的不断探索,古老的东方智慧给你以无限的启迪。我注意西方人的视角评述图·像思维道“我们发现由张学栋先生创立的图·像思维(易·像学说)以独具东方神韵的108个图·像和简约的文字,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融关系,形象地展示出来,这种开创性的整体感悟式的思维方法,正引起多个领域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他们认为:“108个图·像与文字,整体感悟宇宙与人的奥秘”,你以为其评价如何?图·像思维(易·像学说)对知识时代学汉字的启迪意义是什么?

张:西方学者对图·像思维(易·像学说)的某种认可,是对我们中国文化的某种认同,是对蓬勃发展的一个东方大国文化的认同,因此,外国人对中国学者在人文与艺术方面的创新成果很感兴趣,高度关注,学汉字仅仅是一种体现方式。其实,今天学习汉字,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好具备三个方面的基础:① 热爱生活。有对宇宙、人生不懈探索的精神。一个学汉字的人,就是一个探索者;② 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力求整体把握。深入感悟孕藏于中国古老建筑与园林、山水与城市中的虚实、图像、色空、阴阳关系。吾以为“虚即实,实即虚,亦虚亦实,即虚即实。色即空,空即色,亦色亦空,即空即色。图即像,像即图,亦图亦像,即图即像。阴即阳,阳即阴,亦阴亦阳,即阴即阳。”(见 易罡、智宣著《图·像思维与佛学》序)。③ 对天地日月、山川草木有感应。图·像思维的三大要素用道学里的思想概括就是“恍惚兮明明,吐呐兮白白。道至玄至明、至奥至白,冲太上而贯八极,盈虚空而福万物。”(易罡、梓宁著《图·像思维与道学》)

徐:学习汉字,怎么才能运用图·像思维,人们怎么才能具备图思维、像思维的能力呢?

张:汉字不仅仅是线条艺术,而且汉字本身蕴含着能量和神韵,汉字的点划之间自然展现出书写者的境界和修为。无论是毛笔、钢笔、铅笔……,无论表达什么内容汉字都客观的表征着书写者的心量、修养。因此,用“图·像思维”学汉字时,必须不断增进四种素养,即“纵情于山水,感天地之灵动;畅意于田林,会日月之精华;舒心于草花,通星辰之微妙;贮心于鱼虫,达土木之神化。”(易罡、阿冬著《图·像思维与文学》)。图·像思维要求学习汉字时要极端严谨,在细微末处下大工夫。即“感于芥末,微其微;怀于峦尖,揽其揽;藏于蚁穴,渺其渺。”(易罡、梓宁著《图·像思维与道学》序)

徐:图·像思维在整体、宏观、中观、微观方面对学习汉字提出很高要求,现实中能够很好地实际运用吗?

张:图·像思维讲的是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变知化,观化知动;观动知静,观静知心。势山呈水,势水呈金;势金呈器,势器呈形。心形相照,相悖相生;形心相应,相与相共”(易罡、严放著《图·像思维与哲学》序)感悟中国传统建筑的真谛,力求物我同一,达到“领五台之灵颖兮驻文殊,处峨嵋之伟慧兮颐普贤,安九华之敦祯兮雍地藏,妙普陀之旷阔兮融观音”的境界。

中国文化中,儒道佛的思想博大精深,一个人学习汉字的修养至少有三个层次:① 物的层次。就是对象物、体量、尺度、形式的把握力,这是对学习汉字“功底”的基本要求;② 事的层次。隐藏在一个个汉字背后,其实是人与社会的伦理的、美学的、经济等关系的把握;③ 理的层次。学习汉字的人心量和境界不同,反映在成果上的意涵和风貌必然不同。那么,宽阔的心境,广博的知识和超强的创造力来自何处?

楚人的跨越式思维,“离骚”式的思维,对今天的学习汉字很有借鉴意义——“借巴山之雾霭兮笼崂山,领壶口之巨浪兮泽九华,换昆仑之伟躯兮挡狂飙,取西域之美玉兮雕宇宙,经北国之广漠兮济天涯。所欲随心逝,欲所离灵在。怡情感物,乃真本性也。”(易罡、阿冬著《图·像思维与文学》序)

徐:真是学习汉字无止境、追求目标有层次;学习汉字无定势、身心和谐有境界。

张:的确如此!

三、从中华传统文化角度看“图·像思维”学习汉字

徐:一谈起中华传统文化,必然会讲到“汉字”,从“图·像思维角”度,怎么看“汉字”承载的文化?

张:粗略地讲,自古到今人们对宇宙、人本身的理解,对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各不相同,传统意义上“汉字”承载文化的手段与方法千姿百态。从“图·像思维”角度,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形宗”。主要从汉字字体空间为观察角度,核心是字的结构,字展示出的“脉(龙脉)”,“穴(吉、凶)”,乡村里有一个所谓“解字先生”,大致活动和考察空间尺度不超过方圆数十里,工具是罗盘,一般万人中有几位,解决的大都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一般性问题,常被故弄玄虚;

第二类是“数宗”。主要以时间为观察要素,核心理念主要是运用“易经”及《奇门遁甲》之术,研究汉字与字间的关系与气韵,大致活动和考察空间尺度方圆数百里,一般十几万人中有几位,主要咨询解决古代县域内的礼仪、水利、营建等公共问题,比如何时动祭祀、兴水动土、或大动、中动、小动等;

第三类是“气宗”,此类时空并重,心物并运,核心理念是注重对汉字篇章的整体把握、整体感悟,大致活动和考察空间尺度方圆数千里,一般百万人中有几位。“物、事、理”中的层次与境界、“势、场、道”中的关系与网络,“灵、态、恒”中的互补与和谐,构成了气宗的要义。

徐:学习汉字方法丰富而庞杂、民间“解字先生”玄玄乎乎,观点良莠不齐,方式、手段各自为政,大多言传心授,加之迷信误人,必须正本清源、科学疏理。您的“图·像思维”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角度,值得鼓励。一定会使今天不同层次学习汉字的人受益,那么,我们怎样修学呢?

张:其实传统学习汉字不仅需要就字学字,更重要的是学会观字,汉字具有以形显神,以灵势真,拟天地、人文、山水于心,练情达理、练理达势、练势达功、练功达力、练力契道。故,善学习字者,以形取势、以力应埸、以态显道,汉字乃神器,乐者喜之,观者会之,识者化之。首先需要修“眼力”,学会观察自然、了解社会和自身,其次,再修“心性”,靠智慧和知识积淀升华,培养心灵对物与人的感应能力,进而学会感受人与自然、社会的多层次复杂关系。最后,修“神妙”,靠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共融关系的整体感悟、整体把握,最后达到图像思维,直达心物交融,实现真正的图·像思维学汉字,自然达到“取诸物则随性而率真,感万幻则顺理而兹明”。

从这个意义上讲,“形宗”、“数宗”和“气宗”,是图·像思维学习汉字的不同层次、不同境界。因此,在知识时代的今天,图·像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人人皆可研修,人人皆可追求,把对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融的整体感悟,融汇于日常汉字学习之中,融汇于汉字交流环境之中。

徐:您在《图·像思维与哲学》序言中说,从“势”到“升”一百又八图·像,惜惜相珍,恭俭而礼齐,依依相媲,温文而雅致。《图·像思维》后记中说“百年春来早,沉积数十载;一朝得颖悟,尽在图像中。遂呈一百单八像于脑海,应一百单八字于心田,手神相通,形意比合,一气呵成!天地有道,大象无形。乐者喜之、善者化之、慧者悟之。对图像的整体感悟,需在融合中超越、共生中扬弃、聚合中升华。”我认为,如果学习汉字时,能够达到时时“从理而顺念,承物而秉真”,处处“接事而弼中、应埸而凸显”。那么,他一定会“当当在在,漾古今贤良;虚虚实实,荡前后能士”的。您认同我的观点吗?

张:说到底,如果通过学习汉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古人“融人情、事理、智慧于形,汇变化、灵动、颖悟于器,应化呈形、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或上或下,外取于象、内敛于形,转而为图、因势呈像”的心灵升华历程,达到运即灵、灵即顺、顺即通。“图·像思维”学习汉字,可以跨越时空,八极因应、视通万里、包举宏纤、综观宇内,必能朴中见实、实中见力、力以应势、凭势显道,进入“存形于人众间而不华、显势于社会中而不凸”的汉字学习较高层次。能够更好地体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融。在学习推广汉字文化中,我们要不断超越,不断创新思维,在融合中提升,在共生中发展,走向与中华文化复兴匹配的汉字学习新辉煌。

一句话,学汉字将实现从“观景感物”到“观象知心”的转型,知识时代学汉字追求的是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整体感悟,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物、心与心、心与物交融互渗,在心物交融中,在物我两忘中,体验汉字的美妙、奥妙。愿未来不同性别、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汉字学习者,共同关注汉字、体验汉字、热爱汉字,享受体验学习汉字带给我们的身心康泰。

跨领域视角看北京对话之一

浅议北京建设世界级城市应着力研究的几个问题

文 / 徐蕴峰

日前,汉字网(www.hanziwang.com)责任编辑徐蕴峰在京与张学栋先生请教跨领域思维创新话题,同时,就北京建设世界级城市中的几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作了对话,包括: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北京古城及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北京文化创意创意发展等。

先将第一部分整理, 兹录之,以飨读者。(徐蕴峰,以下简称“徐”; 张学栋,以下简称“张”。)

“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特大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网络时代的到来,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像北京一样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相对稳定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特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些共性特征特征和新的问题,得知您在研究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建设问题,我和朋友们都很感兴趣。特别求教。

“张”:对北京而言,由于其作为我国首都,在其建设世界级城市的发展中,必将呈现出超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吸引国内外以及周边城乡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聚集于北京,从而成为以北京市为中心的超强经济圈或巨型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城市圈的聚集了大量的科学技术成果和众多的人才、资金,形成了超级强大的城市发展源动力,发挥其作为大北京区域核心和枢纽作用。

感受北京、关心北京、研究北京,就像学习汉字,必须一以贯之,长期观察、用心感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不断思考、持续升华。

如果不能见微知著、超前因应,将落后于城市发展的脚步,对城市的持续健康成长,就不能发出正能量。

“徐”:您觉得,当下北京世界级城市建设中的几个最值得研究的课题是什么?

“张”:北京世界级城市建设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是我认为首先应该研究容量和承载力问题,不仅应以人口作为判断特大城市的唯一指标,而且应该特别注意对不同情况下人口增长与城市经济综合承载力的匹配程度的多学科超前性持续跟踪研究。比如,如果对未来10年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无序涌入不做好动态定量预测,就会出现像目前北京交通问题一样,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速度赶不上实际发展需要,城市不能合理地过饱和地容纳这些新增城市人口,无限增大城市压力,其可持续发展必然受到威胁。所带来的交通极度拥堵、生态环境破坏和各种资源短缺已无法避免诸北京世界级城市建设中,如果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城市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所造成的水资源长期短缺;燃煤和汽车尾气造成的城市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人口增加所带来的人均土地资源减少、人均城市公共绿地和人均建成区绿化面积减少以及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噪声污染等这一系列问题,必将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存质量,和严重影响了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徐”:对北京世界级城市建设中必然出现的问题,用什么办法解决,比较主动。

“张”:可喜的是,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包括北京在内的我国特大城市,积极出台了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度设计,如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听证会制度、专家咨询制度 、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等。城市市民参与公共制定政策的权利在法律上得到了一定的肯定,但是,在参与的具体程序、条件、方式等方面,还缺少明确细致可操作性强的法律规定。对于北京而言,特别是在普通公众参与涉及其切身利益的城市规划、动拆迁、旧区改造、环境保护等领域,公开透明的公众参与渠道、公众利益诉求的充分表达与及时的回应机制,尚需流畅地建立起来,特别避免因为一件小事,引发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维护首都稳定和谐。

“徐”:对北京而言,在经济全球化社会流动性加剧的背景下,外国来的移民不断增加,形成多元文化社会,多元文化既是城市活力的来源,也会对传统社会治理的提出挑战,您怎么看?

“张”:北京应该研究如何科学处理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建议早作准备,专门成立课题组,研究未来10-20年的外来移民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城市认同危机和社会协调和谐的问题,避免因外来流动人口和多元文化、多元生活方式,导致的潜在深层的社会矛盾和危机。

“徐”:北京而房地产发展,目前情况是价格高出人们实际承受力?成长中的创业者买不起房子,很难安居乐业啊?

“张”:北京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状况是有密切相关,我们建议研究房地产发展力度、速度、节奏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政府做好前瞻性政策制定和发展规划提供选择方案,建议重点研究如何对中心城市空间开发合理引导和控制。为城市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城市制定未来的发展建设规划,对考虑社会、经济等综合因素考虑不周,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徐”:北京世界级城市建设必将对我国其他特大城市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张”:是的,特大城市或世界级城市将越来越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引擎 但特大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频繁、基础设施发达、人员流动速度加快,财富迅速集聚等特点也为城市发展带来诸多社会矛盾和潜在风险,给社会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因此城市政府必须对发展的必要性和复杂性、艰巨性的有充分认识,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人大、政协以及民主党派都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真正做到在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层次的问题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持续有效实用好用的参谋咨询。

我们共同祝愿首都北京早日建设成为的市场化进程最快、市场秩序最好、政府服务最优、行政效率最高的适合创业和发展、国内行政效率最高,而且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欣欣向荣的世界级城市。

参考材料:

我国特大城市的迅速发展起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共经历了两次建设高潮,按照市辖区非农人口大于100万的城市是特大城市的标准,截至 2010 年底,包括超大城市在内的特大城市数量已达到 63个(如下表1)。但特大城市的发展主要还是集中在中东部。相比较而言,西部的城市发展程度相对滞后。在“十二五”期间,建设特大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预计在未来的五至十年,我国特大城市的数量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表1 截至2010年我国特大城市列表

东北 沈阳 大连 抚顺 鞍山 长春 吉林 哈尔滨 大庆 齐齐哈尔

华北 北京 天津 石家庄 唐山 保定 邯郸 太原 大同 包头

西北 西安 兰州 乌鲁木齐

西南 重庆 成都 南充 昆明 贵阳

华东 上海 南京 苏州 无锡 徐州 淮安 常州 扬州 南通 杭州 宁波 合肥 芜湖 南昌 福州 厦门 济南 青岛 淄博 烟台 潍坊 临沂

中南 郑州 洛阳 武汉 襄阳 长沙 广州 深圳 佛山 汕头 珠海 江门 湛江 茂名 惠州 南宁 海口

另: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从 2005年的5. 72 亿增加到2025年的9. 26 亿,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有望达到10亿 其中,到2025年时,中国将产生11座人口为500-1000 万的特大型城市和13座超过1000万人口的巨型城市。

相关链接:张学栋,字易罡,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汉字网学术顾问,山西祁县人, 高级建筑师。长期从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融关系的研究,多年来,曾在山西、四川、海南、广西、等省以及北京、南京等市先后从事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政府管理研究与实践等工作。

其著作《图·像思维——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共融观的整体感悟》一书,2004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充满灵性而神韵的108个图、像与文字,表达了他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共融关系的整体感悟。之后相继出版了《图·像思维与哲学》(易罡、严放著)、《图·像思维与道学》(易罡、梓宁著)、《图·像思维与文学》(易罡、阿东著)、《图·像思维与佛学》(易罡、智宣著)、《图·像思维与人生》(易罡、刘坚著)、《图·像思维与水》(易罡、国岭著)。

图·像思维理论(易·像学说)荣获2005年美国加州、内华达州政府奖。2006年获得国际设计与流程科学学会(SDPS)“世界创新大会”乔治·科兹梅茨基奖,以表彰其在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思维创新所做出的贡献,2008年获得该会院士;2012年因其在跨学科跨领域思维创新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被国际跨领域高级研究院(ATLAS) 聘请为首批院士,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位享此殊荣的学者。

艺术创作
专题讲座
  • 2006年在美国圣地亚哥市召开的设计与流程科学学会
    “世界创新大会”上,荣获“乔治·科兹梅茨基奖”

  • 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