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讲好黄河地名故事 | 智观地名NO.012

2020-06-24 16:54 首页 > 学术 > 学术中心 > 来源:中国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不仅是一条雄浑壮阔、润泽万物的自然之河,生命之河,更是一条具有悠久历史深厚底蕴的文化之河。黄河流域孕育着无数的地名文化,这些地名文化大多数都是叙述黄河流域中人与水的生态故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继承和弘扬黄河地名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很重要,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不仅是一条雄浑壮阔、润泽万物的自然之河,生命之河,更是一条具有悠久历史深厚底蕴的文化之河。黄河流域孕育着无数的地名文化,这些地名文化大多数都是叙述黄河流域中人与水的生态故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继承和弘扬黄河地名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很重要,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流域孕育着丰富的地名文化

地名是乡愁所系,是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文化包括了地名的形成、变迁、沿革、承载等要素,反映了区域内的山水地形、事件人物、民族迁徙、生产生活、经贸活动、典故逸事、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地方特产等内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奔腾不息的黄河,流经9个省区,自西向东横跨5000多公里,它在中华大地上驰骋纵横,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黄河地名文化。

在中国古代,河是黄河的专称,直接以“河”命名的地名有很多。省级行政地名区划中因黄河而得名有河南、河北两省。中国的第一部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将中原地区分为了九州,其中指出“荆、河惟豫州”,即黄河以南、荆山以北的地方是豫州。古代还依黄河的流向与相对位置,将中原地区大致分为三河地区,即:河南、河内和河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论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其中河南和河内都在今河南省境内,河东则指今山西南部地区。三河之外,还有“河朔”之称,泛指黄河以北地区。《尚书·泰誓中》有“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的记载,《三国志》中也有袁绍“威震河朔,名重天下”的故事。此外,依据黄河的流向,在今甘肃境内黄河以西地区,被称之为“河西走廊”,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正是沿着“河西走廊”通往中亚、西亚与欧洲。甘肃也因境内有陇山与黄河,被称之为“河陇”。在黄河流域,还有许多县级行政区得名与黄河有关,其得名既有自然因素,更有历史人文因素。自然地名,主要反映该地区与黄河的流势、自然地形及位置关系等;历史人文地名,则更加深刻的反映了黄河流域的文明进程。

动人的黄河地名故事大多是“人与水”的生态故事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故事”丰富多彩。黄河故事”既有历史上中华民族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的故事,例如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就是大禹疏导黄河的故事;又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治理黄河的动人故事,195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考察黄河期间就提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黄河故事”还包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新时代治理黄河的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故事。

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讲好黄河地名故事。黄河地名故事反映了黄河的变迁、黄河的地理、黄河的人物、黄河的传说等,是最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播的黄河故事。许多的黄河地名故事,就是对人与水和谐相处的直接反映。例如,黄河中上游的“三门峡”,其地名由来源于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将河道分为三流,如同有三座门,依水流情况被称为“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的得名体现了中华民族对黄河的敬畏与尊重。再如,黄河地名“河清县”,黄河一直以河水混浊、含泥沙量大而著名,早在西汉时就有“一石水、六斗泥”之说。古人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黄河清,圣人生”,似乎黄河永无澄清的可能。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历史上确实也有数十次关于黄河“河清”的记载,这在古代社会被视为是祥瑞,甚至对政治活动也会产生影响。唐贞观年间,因县内黄河变清,故在今河南济源境内设河清县。北宋年间迁治今孟津县城东北15里处,至今当地仍名河清村。“河清县”地名由来及变迁,正是反映了中华民族对黄河美好生态的渴望与追求。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需要插上黄河地名文化“翅膀”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这些重要指示体现了“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新时代对黄河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讲好黄河地名故事,不仅有利于增强人们对黄河文化的自豪感,还能提高人们对治理和保护黄河母亲河的责任感。1950年代初,毛泽东在考察黄河时,就经常给身边的陪同人员讲黄河地名故事。在考察黄河济南段泺口大坝时,毛泽东讲了“泺口”地名来源的故事,“泺口也叫洛口。泺和洛通用,泺口在黄河南边、济南北边,泺水由此入济水。”黄河地名故事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要讲好黄河地名故事。

黄河流域的地名文化体现了人与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蕴含了丰富的人与水如何相处的生态思想。黄河的保护与发展,黄河文化问题是重要内容之一。黄河地名文化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地名文化,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且对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作者:邓世平,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工作人员。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授权本网发布,不代表本网看点或立场。

中国网《智观地名》栏目简介:

地名,是一方地域的文化记忆,也是了解一方水土的重要窗口。地名文化应成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牵引。我们用理性的声音回望传统,用睿智的见解讲述中国。聚焦地名文化,讲好地名故事,欢迎社会各界积极投稿、交流,携手规范地名管理,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地名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中国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农业中国”智库支撑平台助力新型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中国”智库支撑平台助力新型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完成上述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的突出短板必须补上。应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

共创、共享、共赢!济南、泰安、济宁三地联手打造文旅“一体化”
共创、共享、共赢!济南、泰安、济宁三地联手打造文旅“一体化”

6月18日,由山东省文旅厅指导,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山东文化旅游发展集团主办的“中华文化枢轴文旅协同发展座谈会”在济南召开。

我眼中的China·宝鸡
我眼中的China·宝鸡

云媒国际全媒体平台出品

我眼中的西藏
我眼中的西藏

《我眼中的西藏》第三届影像大赛及征文活动正式启动

我眼中的china·庆阳
我眼中的china·庆阳

我眼中的china·庆阳

黄璜网络学术中心
黄璜网络学术中心

黄璜,中国旅游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