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家乡的“花花馍”

2020-07-21 10:36:27

字号
曾有人调侃说,关中人行门户、过时节是“馍来馍去”、“馍馍相见”,但这种带着“花花馍”走亲戚的传统习俗,其传承的亲情热度,蕴含的文化厚度,与提着一袋面粉,或者一袋大米,或者一箱水果,或者一袋包装鲜艳的礼品盒相比较,后者虽然实用,但总觉文化的韵味轻飘飘。

春节前闲享时光,意念中听见家乡“花花馍”的声音,潦草地写了《倾听家乡‘花花馍’的声音》,熟悉不熟悉的朋友看了,微信问了许多关于关中地区“花花馍”的问题,有问花型做法的,有问颜色怎么上的,有问来历和用途的……应接不暇。

不由地又回味起家乡拜家村的“花花馍”。

走出家乡沙苑地区到外面上学前,我只知道“馍”,没有听说过“馒头”,只是在小学课文《赵一曼》和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知道有“馒头”一词。那时问过不少村里的长辈,为什么同样形状的东西,我们那一带叫“馍”,外面地方叫作“馒头”,并没有得到答案。

后来在一篇民俗古籍中,看到关于“馍”和“馒头”之名来历的阐释,很有讲究。

据《尧典》记载,古代人认为太阳落山的地方在陇,即今天的甘肃一带,“帝尧遣羲与和仲日落送礼以祀”。“羲”为帝尧观天象的巫师,相当于天文官,“和仲”为尧的四个儿子之一,他们两人每天负责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以面蒸之食拜祀太阳神,时陇之人称“天阳落山”为“莫”,久而久之称祭祀“莫”之“食”为“馍”,后在陕甘宁一带广泛传播。

关于“馒头”之称的来历,据传与诸葛亮有关。宋代高承《事物纪原•酒醴饮食》记载:“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shi,猪)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按此记载,早期的馒头是用发酵的面粉蒸成,形圆而隆起呈山包或乳房状。后来在时光的变迁中,北方人称没有馅的半圆面食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南方人以稻黍为食,有馅无馅的半圆面食均称作馒头。其实我的家乡沙苑一带,对于半圆面食无论有没有馅都称作包子,对于扁圆形、半圆柱形的都称作“馍”,单个的半圆柱形食物叫“墙头馍”,两个以上相连的“墙头馍”叫“杠子馍”或“杠子面馍”。

“馍”,对以面食为主的关中人,具有非同一般的感情,“花花馍”正是这种感情与智慧在民间与民俗中的创造。

过年时节的“花花馍”,只是家乡沙苑地区的“花花馍”的其中一个品种,叫作年节“花花馍”。除此之外,还有祭祀“花花馍”、行门户“花花馍”和节令“花花馍”,如果再细究,行门户“花花馍”又可分为结婚“花花馍”、看娃(看满月)“花花馍”、过寿“花花馍”和白事“花花馍”。

这些“花花馍”各有各的外形特色和不同寓意。

小时候听村里懂点文墨的老年人说,家乡沙苑所在的黄河东西两岸,是古代秦晋文明的交汇区域,各种文化的碎片在这一区域都有传承。“花花馍”古时候用于祭祀,是秦晋古文明碎片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据传最早的“花花馍”,是老百姓的庶民身份、自然环境和物产条件限制所产生的,即以面捏的动物、植物,替代祭祀天、地、人、神时的“牲”和四时“荐”的实物。

家乡沙苑地区的传说,并非无中生有。

《礼记•王制》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这是皇帝、诸侯、大夫等不同地位的人祭祀对象的规定,而庶民只能祭祀祖先。

又曰“有田则祭,无田则荐”,这里的有无田是指有没有食邑封地。 “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显然这是“荐”与“祭”的区别,即有酒有肉的就是“祭”,无酒肉,或者说不杀牲称作“荐”。“荐”多为庶民,即百姓对于祖先的纪念崇祀——“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雁”,即庶民对于祖先四季的祭祀,允许“以韭菜代替或充当鸡蛋,以麦子代替或充当活鱼,以黍米代替或充当河豚,以稻米代替或充当大雁”。

以面捏的动物和植物“花花馍”,替代活生生的杀猪、宰牛、宰羊,应该是《礼记》的思想在民间的体现。至今在家乡拜家村明清时期的老“影祖”(也有称作“影轴”、“神轴”)上,还能看到以“时鲜易得之物”替代“不易获取动植物” “荐”祖的对联,如“荐韭荐麦荐黍荐稻,四时俎豆(祭祀之意)报宗功”, “采藻采蘋垂春秋报本之典,荐物荐豆尽子孙追远之诚”。

早期的“花花馍”,承担了祭祀中的替代功能。

“花花馍”不只是我的家乡沙苑阳拜村一带独有,古代东府同州所属的地域也都有不同的存在。

民国以前,关中东部的中心,并不在今天的渭南市,而是我的家乡大荔县。早在2124年前的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西汉就设置 “三辅”——左冯(ping,不念feng)翊,右扶风,中京兆,,“三辅之秦”即由此而得名。《三辅黄图•卷一•三辅治所》记载:“京,大也。天子曰兆民。”故称当时的首都为“京兆”。《汉书•百官表》张晏注释曰:“冯(ping),辅也。翊,佐也。”“扶,助也。风,化也。” 左冯(ping)翊,右扶风,中京兆,既是当时行政区划名,也是官名。左冯(ping)翊的官府治所,就在今天我的家乡大荔县,它是当年拱卫、辅佐首都京兆的“三辅”之一,也是“三辅之秦”的重要一辅。之后朝代的行政区划履经变迁,但大荔始终是关中东部的中心,到了清代雍正十五年(1735年),大荔县为同州府所在地,辖8县1州1厅,即潼关厅、华阴县、华州、大荔县、白水县、澄城县、蒲城县、韩城县、朝邑县、合阳县,当时城门的楹联为“二华关大水,三城朝合阳”,横批“同州十属”。

作为史前中石器时代 “沙苑文化”的代表和核心区,历史上关中东府长时间的政治中心,家乡大荔一带自然而然地沉积、传承和留下了秦晋诸多文明的碎片,“花花馍”也是诸多“文明碎片”中闪闪发光者之一。

目前在关中东府的十多个县,都有“花花馍”的传承,各有各的特色,一般洛河以北的“花花馍”都会染各种色,颜色鲜艳,洛河以南的“花花馍”大多不着颜色,除了黏、贴、插面花之外,有的村子还有插纸花的,总之以素色为本。比如韩城、蒲城、澄城、白水、合阳一带的“花花馍”,颜色都很鲜艳,韩城、澄城、蒲城、合阳传承祭祀功能“花花馍”的特点较多,韩城、合阳一带的“花花馍”地大都做工细腻、色彩鲜明、造型生动、神态盎然,多以贴花型、插花型、夸张型见长,一些贴花、插花融入东府同州梆子戏曲人物元素;洛河以南的沙苑地区、华阴、华州一带的“花花馍”,造型质朴,拙朴生动,素雅大气,不求形神兼备,但求意态纷呈,以面粉本色素白为本真,不着颜色。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头,关中东府的“花花馍”,为了增加感官刺激,或者为了增加噱头,追求颜色亮丽、鲜艳,追求外形的夸张与标新立异,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趋势。

关于家乡“三阳一拜”地区的“花花馍”,我询问过许多年龄大的人,说法都不太一样,但核心的说法差不多:颜色多以素白本色为主,形制有大馒头、大浑沌表层贴花的,也有大花卷、大油卷子、大馒头上面插花的,形象多是神兽、生肖、花鸟、虫鱼、故事,多以写意、抽象、变形、卡通为主,不求外形相像地但求神似。印象中的神兽虫鱼有麒麟、凤凰、孔雀、狮子、老虎、金鱼、鸣蝉、青蛙,十二生肖几乎都有,鸟兽有喜鹊、仙鹤、鹣鹣、金鸡,花草有牡丹、荷花、梅花、菊花、藤蔓,故事有刘海戏金蟾、麻姑献寿、八仙献寿、东海仙翁、福禄寿、莲生子、喜娃送福、二十四孝图等等……

关于这些形制各异的“花花馍”,千百年来都有乡间默认的用途。比如祭祀的“花花馍”,除了祭“灶火神”、供奉祖先的“枣花馍”、“枣糕馍”、“枣山馍”、“贡贡馍”和“银子貥貥馍”。村里老人说,以前过年的时候,大门的门墩边上要放“看门狗花花馍”,盛水的瓮边要放“莲鱼花花馍”,院子的四个墙角要放“驮宝的神兽花花馍”,“水道眼眼”(院子雨水出水道)口要放“河马花花馍”(河马即青蛙);正月十五的时候,尤其是当年有新生儿的人家,还会捏“金鸡斗虫”、“鹣鹣鸟”之类的 “看灯笼花花馍”,“送河灯的花花馍”;开春的时候要捏祭祀黄河、渭河等河神的“花花馍”;收了麦以后,阳村六月二十六、拜家七月十五“忙罢会”,要捏“麦秸集子花花馍 ”;“八月十五”要捏“玉兔儿花花馍”;还有盖房挖地基、上梁时候祭献土地爷的“镇邪老虎花花馍”,乔迁新禧搬家时候祭祀讨吉的“金鸡报晓花花馍”……

提起这些让人醉心的“花花馍”,和我聊天的村里老人满含惋惜和失落的说:“如今这些用于祭祀的‘花花馍’,大多地都已经‘失遗’(失忆)了,没有几个人能说清,大多没人会捏了。”

“行门户花花馍”,“三阳一拜”的人也叫作“礼馍”,就是用于农村“过事行门户”行礼、回礼的馍,其来源是民间老百姓智慧在“祭祀花花馍”上的延伸、派生和演变。最为常见的行门户“礼馍”,是“混沌馍”,现在也写作“馄饨馍”,应该是谐音、误写或者转借。

搞民俗研究的朋友说,“西府人好咥锅盔,东府人爱吃浑沌,都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关中东府的“混沌馍”,来自于《易经》的“浑沌初开,乾坤始奠”,乾为天、为阳、为男,坤为地、为阴、为女,寓意盘古开天地,阴阳相为和,男女始结合之意,引申为浑全圆满、和合喜庆、吉祥平安。所以东府人讲究时节、喜事吃“浑沌馍”,走亲戚、行门户送“浑沌馍”。

“浑沌馍”有大有小、有懒有巧。“小浑沌馍”和平时看到的馒头大小差不多,既自己食用,也在时节送礼、过事行门户用,寄望吉祥平安;“大浑沌馍”就是“浑沌礼馍”,有五六个馒头大小;“懒浑沌礼馍”一般做工比较简单,边缘不捏花纹,上面没有装饰的插花,甚至里面不包油芯芯;“勤浑沌礼馍”做工比较精细,花纹细腻盈人,插花灵巧生动。

“浑沌花花礼馍”满含喜庆与吉祥,多用于订婚、嫁女、娶媳妇的喜事,讲究不单送,根据亲疏远近、礼仪轻重一对、两对、五对、八对地送,还要成对的送莲花花馍、金鱼花馍、插花馒头、插花老虎、莲花枣糕……喜庆吉祥、寓意丰富。

比如订婚的时候,女方家里多给准女婿送一对“浑沌花花礼馍”,是那种边缘有刺状花纹,上面插满各种吉祥花花的“大浑沌”,取意和合、圆满,配一对威武生动的“老虎花花馍礼馍”,取意强壮、健康;男方家里给准媳妇除了送一对插花的“浑沌花花礼馍”外,一般还要送一对“花花鱼礼馍”,取意活泼灵巧,再配一对“花花莲礼馍”,取意纯洁美丽,喜结连理。

结婚的时候,无论是嫁女的娘家妈,娶媳妇的“阿家妈”(婆婆),还是行门户的亲戚,都讲究要送小的浑沌馍、插花的浑沌礼馍。这缘于关中东府一带的另外一种说法:“浑沌馍”地代表女人的乳房。村里的老奶奶说,“浑沌馍”就像是丰满的乳房,前面的“钮钮疙瘩”就是“奶奶嘴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浑沌馍”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图腾产物。乳房孕育了生命,而结婚送“馄饨馍”暗含对繁衍后代的期望,对生命的渴望。

乡村结婚送的“花花礼馍”,不仅仅是“浑沌花花礼馍”,但无论哪种,都暗含着吉祥和生命的寓意。女儿出嫁,“娘家妈”要给离开家生养的之地的女儿蒸一对“莲花枣糕花花礼馍”,盛开的莲花,浮动的水草,游弋的金鱼,饱满的莲蓬,吉祥的喜鹊,寄寓连理同根、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早生贵子;而一层又一层的红枣、面花还寄托着女儿家的日子步步高升,红红火火。娶媳妇的“阿家妈”心里,繁衍后代是最大的心愿,蒸插花花的“大花卷子馍”代表的也是这种愿望。“大花卷子馍”的花瓣联结处缀着红枣、核桃仁、鸡蛋黄,插的面花有吉祥喜庆的花草虫鱼,最大的插花是牡丹面花。“大花卷子”暗含女性生殖的意象和图腾,昭示生育能力、嗣承有人、后代兴盛、家族兴旺;红枣寓意“早生贵子”,核桃寓意“天长地久”,鸡蛋寓意生殖繁衍能力旺盛;花草虫鱼寓意更丰富:牡丹寓意富贵吉祥或者花开富贵, 蝴蝶表示爱情忠贞,青蛙暗喻繁衍后代,祥鸟代表吉祥如意。

姑姑家给结婚的侄子,或者姐姐家给结婚的弟弟行门户送的花花馍叫“老虎花花馍”,外形很奇特,虎头、龙身、鱼尾。虎头和龙身上,或塑、或捏、或粘贴、或插,装饰石榴牡丹、龙凤呈祥、双鱼戏莲、喜上梅头、麒麟送子、莲生贵子、二龙戏珠寓意的面花,远看似虎,近赏锦绣,动静相宜,欢快喜庆。

祝寿的花花礼馍,按外形分有“寿桃花馍”、“寿盘花馍”、“寿糕花馍”,多为出嫁的女儿给“娘家大”(父亲)、“娘家妈”精心准备。“寿桃花馍”造型有简单,形状如桃,表面粘贴面花,一般为寓意福寿的松鹤延年,或者是福运长久的一对蝙蝠;“寿盘花馍”因外形而得名,是个圆形的,花馍内部包着蜜枣、红糖、芝麻、核桃、花生碾碎混合的细沫沫馅,圆盘上捏塑、粘贴着吉祥面花,圆盘中间有“五福拱寿”的面塑;“寿糕花馍”是最早的东方版“生日蛋糕”,也是圆形的多层面塑,每一层中间都铺排有红枣,尤其边沿外露的一圈红枣尽显欢喜,最上面的一层插满吉祥的面花,有花鸟虫鱼,也有八仙拜寿人物,周围是狮子,或三只、或四只,或九只,取意“祖孙和乐”、“四世同堂”、“九世共居”,中间缀有面塑的寿字,整体取意“高寿”。

新生儿过满月,一般“外家”(外婆家)要送“花花礼馍”,男孩送一对“龙头花花馍”,女孩送一对“凤凰头花花馍”,也有不管男孩女孩都送一对“龙凤呈祥花花馍”的,取望子成龙成凤之意;另外要送一对欢快的“老虎花花馍”,类似于今天的卡通“老虎花花馍”,辟邪致祥,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还有送 “枣糕囫囵圈花花礼馍”的,类似于南方的银项圈,“囫囵”取意完整不缺,即以“囫囵圈花花馍”护祐新生儿健康、平安,不受侵害。

过丧事的“花花礼馍”,多以贴花、插花的“花花馒头礼馍”、“花花狮子礼馍”,多取意思念、哀思之意;另外还有形制比较大的油炸“花花馍”,有半人高,是过油的扁圆面柱连接、扎制而成,像古代的牌楼,每个横面柱上有细绳吊着的花鸟虫鱼,或者是二十四孝的戏曲人物故事,我们家乡一带把这种油炸的“花花馍”叫作“桌子”,实际上应该是古代的一种祭祀神兽,叫作“㲋子”,头像兔子,脚像鹿,大而青色。现在被列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大荔羌白镇阿寿村的“药王庙花花馍”,应该就是家乡过丧事的“桌子”演化而来,融合了新的建筑元素,按药王庙建筑缩微形状,逐件生捏熟蒸,后组装成一体,包括戏楼、庙门楼、庙门两侧铁旗杄、牌楼、石狮、前后殿、万人伞、两侧龙虎镇守的药王洞(寝室)等等等,将建筑艺术与面花艺术完美结合。“桌子花花馍”是规制较高的“礼馍”,一般是“外家人”给去世的外甥辈、“娘家人”给去世的女儿辈,或者女儿给去世的父母亲“行门户”才会送。

家乡沙苑地区以写实、写意和抽象创作的民间“花花馍”,大多已流失在岁月的风尘里,很多“花花馍”的形状、寓意和用途,大多我已不记得,甚至村里也找不出几个人能说清。

因为春节前那一瞬间的意念,我灵魂深处仿佛听见熟悉的家乡过年 “花花馍”的声音。在朋友微信、电话的询问中,我又请教了不少家乡人,勉强在模糊的记忆里回味起了一些行门户时的“花花馍”。记起的这些“花花馍”,只是家乡“花花馍”民俗的一个“角角”(很少一部分),并不代表全部。“花花馍”在家乡人的生婚寿老、岁时节令、喜乐悲伤中都能见到,承载着情感和礼俗功能,过满月、年节送笼、完灯、结婚、过寿、丧礼、三年脱服,盖房动土、上梁,乔迁新居……无处没有“花花馍”的影子。

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结婚、回门、满月、完灯、龙抬头时送的形态各异的“老虎花花馍”,七月十五“忙罢会”送的“麦秸集子花花馍”、“鱼戏莲叶花花馍”,老年人过寿的“蝙蝠山花花馍”和“寿盘枣糕花花馍”,寓意丰富的飞禽祥兽、十二属相、吉祥花卉、人物故事、日常用具,给小孩的小老虎花花馍、小金鱼花花馍,取意吉祥的金鸡报晓、燕子归巢、鱼戏莲荷、狮子滚绣球……

曾有人调侃说,关中人行门户、过时节是“馍来馍去”、“馍馍相见”,但这种带着“花花馍”走亲戚的传统习俗,其传承的亲情热度,蕴含的文化厚度,与提着一袋面粉,或者一袋大米,或者一箱水果,或者一袋包装鲜艳的礼品盒相比较,后者虽然实用,但总觉文化的韵味轻飘飘。

作者简介:

拜啸霖,现就职于某航天研究所,工商管理硕士,高级工程师,具有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颁发的IPMP C级(高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编号CN2003C1008)。曾受聘于某管理咨询机构高级管理咨询顾问、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外部企业导师,《作家摇篮》杂志签约作家,曾经有过文学的梦想,为了生活消逝于世俗化、职业化与碎片化的工作。业余喜欢蒙元历史研究,偶尔为文自娱自乐。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回味 家乡 花花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