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彬:从宽窄巷子看地名文化根脉 | 智观地名003

  来源: 中国网

2020-06-12 12:58:22

字号
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成都宽窄巷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启发的案例。中国地名学会要积极推进“地名中国”系列品牌项目,深度发掘地名背后蕴含的寻根文化、孝亲理念、安宁向往、奋斗精神,引导着人们在“知来路”中“明去路”,唤起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家乡情结与热土情怀,进一步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2016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成都时,夜访了这座城市著名的宽窄巷。李克强指出,要梳理清楚有关宽窄巷子的历史脉络。宽窄巷子要有根基,要有历史的脉络,只有守住历史传统的根脉,才能打开面向世界的门窗。

成都宽窄巷子,是两条相邻的胡同,清代时叫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属于当年镶红旗的驻地。康熙57年,在平定了准噶尔的叛乱之后,朝廷选留了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并修筑了“少城”,今天的宽窄巷子就是当年少城的遗留部分。辛亥革命之后拆除了少城的城墙,一些达官贵人来此居住,最著名的就有于右任、田颂尧、杨森等。这两条胡同,因为一条较宽,一条较窄,所以清代就有人将其叫作宽巷子与窄巷子。到了民国时期为胡同重新命名时,也就将其正式改名为“宽巷子”与“窄巷子”。宽窄巷子同全国有历史、有故事的地名一样,记录着当地的成长发展史,积累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交融、乡愁的情感记忆。可以说,宽窄巷子地名沿革史,集中反映了成都近代中国的历史。宽窄巷子目前早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点,它代表着地名历史文化价值。

守住地名文化根脉,讲好中国地名故事,传播好中国地名文化,需要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名进行认证保护。翻开中华民族文明史,璀璨的地名星罗棋布,述说着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历史足迹,彰显着勤劳勇敢、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浓缩着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五千文明的血液中。这些带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地名文化符号,应该从根本上加以重点培育和弘扬,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教材,进入课堂,成为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根基。

二是深度挖掘地名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地名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这决定了保护、传承和弘扬地名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地名文化以其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地名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重大;地名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相合自然伦理观,可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与理论支撑;地名文化蕴含的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和向善向上的主流意识,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维系我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支柱;地名文化包容开放,能够实现国际人文交流互鉴,为新时代中国全方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地名文化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交流交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历史范本。

三是加强对地名文化的对外宣传。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下属的联合国地名专家组是世界地名大会和世界地名标准化大会的主办单位,由各国组成政府代表团参会,每两年一届。2017年中国地名学会承接中国代表团任务,编辑出版《中国地名文化走进联合国》大型书画册参会,被联合国总部和各国代表团收藏,中国地名文化第一次以书画的形式向世界作了精彩的展示。目前,为了积极做好世界地名大会的准备工作,中国地名学会联合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国声智库、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西北文化旅游研究院、中国文化交流网和《中国民政》杂志社等单位,开展《黄河地名文化走进联合国》黄河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把黄河地名文化通过世界地名大会推向世界。同时,还将以不同形式,把中国地名文化走进联合国作为一个品牌,不断推出《长江地名文化走进联合国》、《长城地名文化走进联合国》,《大运河地名文化走进联合国》等地名文化走向世界系列活动,让中国地名文化成为“中国名片”,为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成都宽窄巷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启发的案例。中国地名学会要积极推进“地名中国”系列品牌项目,深度发掘地名背后蕴含的寻根文化、孝亲理念、安宁向往、奋斗精神,引导着人们在“知来路”中“明去路”,唤起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家乡情结与热土情怀,进一步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王殿彬 中国地名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智观地名》栏目简介:

地名,是一方地域的文化记忆,也是了解一方水土的重要窗口。地名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不同记忆。时下,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尤为必要,地名文化应成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牵引。《智观地名》栏目聚焦地名、传承地名、传播地名,用理性的声音回望传统,用智慧的建言展望未来。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