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志 经济共生 丨王义桅:“一带一路”与双城经济圈 成渝更需积极走出去

  来源: 封面新闻

2020-06-02 13:18:50

字号
从经济总量到区位条件,成都、重庆在西部地区都具有领先优势。2019年,重庆、成都GDP分别为2.36万亿、1.7万亿,均进入全国前十,是17座GDP万亿俱乐部城市中仅有的两座西部城市。同时,成渝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属于“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区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微信图片_20200602125600.jpg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封面新闻记者 滕晗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封面新闻注意到,中央层面曾多次提出推动成渝一体化发展。2011年,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从经济总量到区位条件,成都、重庆在西部地区都具有领先优势。2019年,重庆、成都GDP分别为2.36万亿、1.7万亿,均进入全国前十,是17座GDP万亿俱乐部城市中仅有的两座西部城市。同时,成渝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属于“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区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新华丝路网数据,2019年,中欧班列(重庆)重箱折列超1500列,位居全国第一,运输货值也位居全国第一。截至目前,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超4500列。同时,经过六年多运营,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超过4600列、年复合增长率达120%,成为全国运行最稳定、运行时间最短、发班频率最高的中欧班列,累计带动217亿美元进出口贸易。与此同时,中欧班列也开启了融合发展的进程,2020年3月27日上午,中欧班列(成渝)开行突破10000列。

此外,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建设自重庆经贵阳、南宁至北部湾出海口,自重庆经怀化、柳州至北部湾出海口,以及自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三条通路,共同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

成渝地区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发展正在纵深推进。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4月16日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成渝地区发展的逐步升级背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升级,作为西部地区“领头羊”,成都和重庆正在由偏保守的文化向“走出去”的文化转变,两者应该错位竞争、协同发展,站在改革开放新前沿,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走出去”,“以前的改革开放做贸易、做加法,现在要做投资、做乘法。”

从经济区到双城经济圈,背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升级

封面新闻:从2011年提出的成渝经济区到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再到双城经济圈,您觉得这些变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另外,成渝双城要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一期望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有什么重要意义?

王义桅:一带一路的重要思想是互联互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合作的格局,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发展都有这样的效应。

成渝是内陆地区,原先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现在提出内陆地区形成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要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因此,随着交通、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成渝之间很难作为单独的城市来发展,所以就提出“双雄”的概念。

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也带动周边的一些卫星城,可能还进一步拓展到东南亚、南亚以及沿海地区,此外,中欧班列也将成渝的影响辐射到欧亚大陆。

比如,中欧班列从重庆开始,成都现在也是中欧班列的“大赢家”,1/4的中欧班列从成都发出,成都还设立了“中国—欧洲中心”,欧盟一些国家也在成都设立领事馆,特别重视跟成都的合作。

在这样的态势下,就从城市群扩大到区域性的联通,这是客观上全球化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改革开放逐步升级的过程。成渝地区的发展被赋予了带动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职能,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活力从沿海到内地的拓展,是我们不断向世界发力的自然延伸。

成渝应协同发展、积极走出去

封面新闻:从“一带一路”战略看,成都和重庆的表现如何?

王义桅:过去是东部带动西部发展,东部地区始终处于产业链的高端,西部地区则处于供应链的中下游,过于依赖东部或者沿海地区。直到“一带一路”的提出,内陆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不再依靠东部的带动,某种程度上西部也带动东部,两者是互联互通的。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的思路也在调整,成都可以发展为无水港口,比如航空等。

重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是先声夺人的,中欧班列从重庆开始,重庆是国内重要的内陆港口城市,有大量的制造业,尤其像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以前通过传统的海上运输,从重庆进入长江到上海,再发货到欧洲。但随着全球产业链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需要提高生产运营效率,就开始考虑直接从欧亚大陆运输到欧洲,这是中欧班列最开始的设想,贸易方向直接通向欧洲,绕开了海洋,运输时间也缩短,未来可能还会进一步缩短。重庆的优势就出来了,也带动了其他一些城市开启中欧班列,比如波兰到成都的班列也很活跃,这是示范效应以及“领头羊”的角色作用。

封面新闻:成都、重庆这两个“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如何进行差异化发展?又如何作为优势互补的整体,“1+1〉2”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

王义桅:两个城市应该错位竞争、协同发展,不仅在国内,对国外也应有分工协作、联动发展的效应。重庆和成都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比如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比较多一些,跟欧洲的合作更多一些。重庆在传统制造业如汽车产业等方面比较有优势,两者可以协同发展、更积极地走出去,比如说在非洲投资,成都和重庆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非洲人口增长迅猛,年轻的劳动力需要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外,中国和欧洲也提出了中欧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所以,成都跟欧盟的联系,就可以转化为开拓第三方市场的效应,包括现在中日关系的改善,也会推动日资企业在重庆的投资等。

值得一提,这次疫情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发展,这次机遇一定要抓住,中国的城市要迅速走向世界,确立在数字领域更好的话语权。

以前的改革开放做贸易、做加法,现在要做投资、做乘法

封面新闻: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将为成渝地区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王义桅:陆海新通道的思想非常体现新时代互联互通的效应。今天世界不再强调分割陆权、海权、内陆经济、沿海经济,而强调互联互通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上,成渝通过陆海大通道连接国内,带动整个西部到西南部的大连片经济建设,然后走向欧洲、东南亚。

比如,云南正积极地实现东南亚到南亚的连接,往北边延伸就到了成渝;我去四川的时候了解到,他们想建立一些文化的纽带,中国知名的两个白酒品牌,四川的五粮液和贵州的茅台之间通过酒文化连接,实现更大的产业化。

另外,成渝地区也需要抓住机遇转型,陆海大通道更是国际大通道,如果把欧亚大陆很好地互联互通起来,将会产生“1+1〉2”的效果。以前改革开放我们更多做贸易,做的是加法,现在更多是做投资,做互联互通,做乘法。

成渝正从偏保守型文化到“往外走”文化

封面新闻: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经济相比,成都和重庆的一体化有哪些优势和短板?

王义桅:成渝一体化的优势很明显,第一,两者本来文化上是一体的,没有太多心理上的障碍。第二,两者空间上没有那么遥远,随着高铁、高速公路、互联网的发展,两座城市基本上连在一起,再加上经济的互补性、联动性,一体化不断加深。成都和重庆的发展程度也相差不大,比较容易实行联动发展。同时,两座城市向外辐射的效应很明显,在现在的大流通、大联通背景下,成都、重庆跟整个西南部、西部,以及往北边延伸到西北地区,将越来越成为一片,互联互通的效应会进一步发挥出来。

当然,成渝一体化的短板也很明显,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增长极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比较发达、市场一体化程度也比较高。现在成都和重庆是后起之秀,它在传统上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现在要变成“往外走”的文化,这种冒险精神和创新,对于成渝是有挑战的。

但是,最关键的我认为还是成渝能不能抓住中国产业升级的机会,我们现在正在向服务业迈进,尤其疫情会重塑一些全球化,成渝在这些方面要多做文章,争取后来居上,而不是完全用向珠三角、长三角学习、模仿的思路看问题。首先是要谋得全球经济的发展,谋得中国发展的新态势,然后才谋自身发展,不能光盯着中国过去成功的模板,这样才能有所超越,不被原来的成功所束缚。

中欧班列的良性发展将为成渝走到改革开放新前沿起示范作用

封面新闻:这么多中欧班列,为什么成都、重庆的成绩会特别突出?另外,今年3月27日,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这种合作是否将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途径?

王义桅:中欧班列为什么从渝新欧铁路开始?为什么成都的中欧班列表现突出?我认为,这和中国长期的产业布局有关系。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前沿地带,主要依赖海上贸易,习惯跟欧美的发达市场对接。内陆地区原来交通上的劣势比较明显,但成渝地区相对来说有比较好的工业基础,交通运输相对便利,在突破原来一些思路上的障碍后,就加速度对外开放,包括带动其他西南地区,甚至辐射到西北地区,以及跟武汉等华中地区形成联动效应,这是成渝地区在中欧班列上“后来居上”的重要原因。另外,其实也有一点“逼出来”的意味,成渝必须借助中欧班列才能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现在,成渝的中欧班列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而且相对比较盈利。这种良性的发展轨迹,也为成渝探索陆海大通道、改革开放新前沿等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至于中欧班列是否有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走出去,我认为,尽管中欧班列是一个物流的新思路,改变了沿海地区通过海洋作为全球化主要运输载体的态势,但同时,物流会带动更多产业、更多对外投资行为,有助于重庆和成都的品牌打出去。所以欧洲、非洲等越来越多的地区认识到品牌的作用,开始吸引来自成都和重庆的企业投资,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然后还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国外游客来到成都和重庆,这都是发酵的连带项目。

我们现在正处在从吸引投资大国到对外投资大国的转变过程中,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也非常强,在不断地“走出去”。成渝的基础比较好,一旦从保守型文化转向拓展型文化后,潜力非常大,尤其是它们很好地实现了对外“结对子”的做法,找到了很好的合作伙伴。未来我们希望成渝能把东南亚和欧洲更好地联动,将非洲的一些经验更好地用到美洲等地,我觉得这是将来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