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非遗”的格调 来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20-04-30 16:13:51

字号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所以文化振兴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策势在必行。

4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以此为契机,本篇稿件梳理了2017年至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有关主题、口号等信息。围绕“非遗”的主题,解答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什么要保护非遗?》这个问题。列举了一些非遗,冠以小标题《这些非遗你知道几个?》。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来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发布,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明确提出,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旨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动性自觉性。

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近几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

2017年: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2018年:多彩非遗,美好生活。

2019年: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

2020年: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

近几年的口号:

2017年:

传承非遗——在生活中弘扬 在实践中振兴

保护传承非遗 展现生活智慧

活力社区 活态非遗

振兴中国传统工艺

2018年:

见人见物见生活

活态传承、活力再现

非遗让生活更美好

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

2019年:

见人见物见生活

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

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

非遗保护,你我同行

2020年:

非遗传承进万家 健康生活你我他

非遗代代传 健康常相伴

传承文化瑰宝 守护自然之家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什么要保护非遗?

1 、非遗文化紧贴生活

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比如说陕西曾大力扶植剪纸、泥塑、刺绣以及传统饮食类等项目,华阴老腔、皮影戏、西安鼓乐等表演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老百姓的身边。另外经过改造加工,重排川剧变脸更是走进了普通民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比如皮影戏编演、手捏的面人、吹唢呐、捏泥咕咕、银针刺入穴位的手法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传统。所以让更多的人们认识非遗、关注非遗、接触非遗,并参与到非遗的发展中,让大家一起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2 、非遗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全世界唯一的文化资源,为了保护这些濒危失传并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需要有效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只有扎根于人民群众,艺术才有的生命活力,才会焕发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如此。因此非遗保护工作结合人、物、生活等元素,非遗是一个文化现象的整体。非遗不仅仅是一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作品,它已经与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 、如何弘扬发展非遗

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工作比较复杂,很多人喜欢青花瓷,但买个瓷器并不等于买了个非遗。精美的瓷器,是精湛技艺和审美观念的结合。因为地域特点、民族问题、时代问题等,非遗传承是不断融入人们思维、才艺和创造力的社会活动。

保护非遗,不是保护一段戏剧、一个手工艺品、一场演出,而是保护这种文化传统的生存土壤。因为在曾经那个时期,它拥有中国百姓悠久的风俗习惯。所以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着力点是保护和弘扬这种大众文化。比如灯笼与百姓生活已经渐行渐远,可以成为收藏。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所以文化振兴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策势在必行。

只有人们群众积极参与,才有非遗的生命力,才有人类文化不断增长,支持非遗回归生活,让非遗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因此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