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扶贫”造就一双双巧手奔小康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0-04-28 20:38:36

字号
近年来,山丹县举办了以山丹烙画、木雕、剪纸、花馍等手工制作为主的培训班近百场次,培训贫困户劳动力近1000人,并将“非遗扶贫课堂”延伸到了乡镇、村社及学校。与此同时,县上还积极协调“山丹花馍”“手工编织”“石木堂”“剪纸、山丹烙画”等非遗传习所,吸纳贫困户劳动力200多人

“刚开始只会绣简单的花草鞋垫,学习了两年,现在我已经能独立绣出复杂的龙凤拖鞋了!”鞋垫在手中灵活翻动,不一会儿工夫,一片粉红的花瓣就跃然布上。在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35岁的农村妇女陈迎霞成了当地响当当的刺绣达人。

由于丈夫长年在外打工,陈迎霞长期在农村看家务农。3年前,为了让两个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陈迎霞将自家的田地租给别人,带着两个孩子和年迈的婆婆,来到山丹县城租房子住。

进城后,孩子们在县城学校上学,陈迎霞一直在近郊农场打零工赚钱,春天种洋芋、栽洋葱,夏天除草、传花粉,干得很辛苦。直到有一天,她看到街上店铺里有人做刺绣。原本就有些刺绣基础,陈迎霞主动上前与对方交流,才知道有个叫“余玲邑刺绣工坊”的地方在免费教刺绣。

第二天,陈迎霞就找到了余玲邑刺绣工坊。“工坊宽敞明亮,到处放着已完成的精美刺绣作品,里面有20多位指导老师,可以免费教授刺绣技能,所有刺绣作品都由工坊统一对外销售,且工坊不收取任何售卖中介费。”既可进一步提高刺绣技术,还能卖刺绣作品赚钱,且工作时间地点都自由,当天,陈迎霞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刺绣工坊。

在山丹县,这几年,余玲邑“刺绣”非遗扶贫工坊常年开办免费培训,不断研发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艺术品,吸引了一批从事刺绣和手工编织的民间艺人。“利用农村贫困妇女熟能生巧的传统刺绣技艺和手工编织技能,不断壮大‘绣娘’队伍,带动产业发展,探索出‘公司 留守妇女 扶贫车间 自媒体带货’的发展模式,把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销往各地。”工坊负责人表示。

微信图片_20200428203603.jpg

陈迎霞和工友们一起制作刺绣产品。

如今,在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闲暇,陈迎霞就在工坊里做点刺绣补贴家用;通过了培训,她也可自己在家绣,绣好了再交给工坊,委托工坊对外出售。“完成刺绣作品最多的一个月,赚了两千元左右哩。”陈迎霞高兴地说。

以刺绣和手工编制为主要内容,余玲邑扶贫工坊已举办的培训班22场次,培训人员10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多人,带动20余人自主生产设计并开发工艺品,还有部分妇女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人均每月增收近2000元。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山丹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通过开展“匠心传承,精准扶贫”行动,深入发掘整理当地传统工艺项目及历史文化内涵,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将文化惠民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采取“非遗 扶贫”工作模式,助推群众增收致富。

“自从学会了剪纸,家里有亲戚搬家或者结婚,我都会给他们送一些我自己做的剪纸。”在丹美“剪纸·烙画”工坊,43岁的孙建华已工作了整整3年。刚开始,她只会剪双喜,跟着工坊的老师学习一段时间后,就能剪出简单的图案。如今,孙建华已经能完整地刻出刻纸上的图案,且能够独立完成二折剪纸。

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丈夫长年外出打工,公婆年老多病,自己前几年还生过一场大病,孙建华家原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初病好了想打工挣钱,但腰椎疼得干不了重活儿。”正当为生活发愁,偶然听说丹美工坊有免费的剪纸技术培训,且工作时间地点自由,孙建华就第一时间来到了丹美工坊。

丹美“剪纸·烙画”非遗扶贫工坊采取“非遗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 研发设计 手工作坊生产 培训员工 展示展览 营销队伍”式全产业发展模式,研发创新出多元素文创产品20多个系列1000余种产品,走“公司 展销 市场”式文创产品通向市场的路子,并与互联网相结合,线上销售加线下制作,90%销往市外市场。

自从来到丹美工坊,孙建华就一头扎进了剪纸的世界,系统学习了剪纸技法,一有空闲时间,她就剪纸挣钱。“虽然赚得不多,但也能维持自己和孩子的日常生活花销,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压力。”今年年初,孙建华一家主动向政府提交了脱贫资料。

这几年,丹美工坊被确定为“陇原巧手”培训基地,成了解山丹民间文化和民间艺人们学习交流的平台,先后吸引了1万多文化爱好者前来交流制作技艺。截至目前,丹美工坊共举办了培训班近10场次,600多名农村妇女参加了剪纸、烙画、麦杆画制作技艺培训,有100多人还生产自己设计开发了10多个系列上百种工艺品,为贫困妇女就业和增收开拓了渠道。

在山丹,花馍以造型别致而著称,是当地特有的食品。近年来,也有人潜心钻研花馍手工艺,通过花馍带动一批贫困户踏上了致富路。

微信图片_20200428203612.jpg

花馍工坊生产的产品。

“所有的产品均使用山丹本地小麦粉、本地饮用水和山丹马场优质菜籽油,采用传统的酵面发酵工艺制作而成,保留着山丹花馍纯正的传统口味。”这几来,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创新理念,山丹花馍工坊负责人毛志燕先后研发新品种10多项。2019年,她被评为山丹花馍制作优秀非遗传承人,工坊也被评为优秀非遗传习所。

为充分发挥花馍非遗传习所的职能,毛志燕的花馍工坊开门办坊,为本县贫困户常年提供就业岗位和技术指导,还吸收了16名固定制技术工人,制作并销售花馍。2019年,工坊实现销售收入90万元,培训人员100多人,提供扶贫岗位10个,人均每月增收1500~2400元。

“我们常年为百姓提供免费培训,大家来工坊学会制作花馍的技术后,可以自己回家开设花馍店,真正实现了‘有技在手,脱贫不愁’。”毛志燕说,今年工坊将在扩大生产和品种研发,进一步开拓网上销售市场的同时,继续加大扶贫培训力度,增设扶贫就业岗位,为更多贫困群众传授山丹馍馍制作工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依托各类非遗扶贫工坊,近年来,山丹县举办了以山丹烙画、木雕、剪纸、花馍等手工制作为主的培训班近百场次,培训贫困户劳动力近1000人,并将“非遗扶贫课堂”延伸到了乡镇、村社及学校。与此同时,县上还积极协调“山丹花馍”“手工编织”“石木堂”“剪纸、山丹烙画”等非遗传习所,吸纳贫困户劳动力200多人,人均每月稳定增收1000~2400元,很多贫困户靠一双巧手实现了脱贫奔小康。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