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楠:筑牢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屏障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04-28 10:22:09

字号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吉余村、西溪湿地和秦岭的考察,进一步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和根本保障,也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未来,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切实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为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吉余村、西溪湿地和秦岭的考察,进一步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和根本保障,也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未来,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切实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为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发挥制度体系保障作用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李慧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吉余村、西溪湿地和秦岭的考察,充分反映了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前瞻性和“往远处谋”的战略理念,在疫情严重冲击经济的情况下也绝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仍然要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正是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牺牲生态环境现象的制度屏障,有助于从经济社会活动的源头确保绿色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所以,要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恢复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谈到践行“两山”发展理念的未来实践路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赵建军总结了以下两点。一、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素养应成为公众的基本素养。我们必须要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养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行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二、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我国疫情之后或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国家生物安全体系,是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时,要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尤其是大力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发展,促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展现出中国强大的社会动员和应急处置能力,也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时至今日,我国已初步建立源头防控、过程监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保制度,建立了涵盖水、土、气、废等所有领域的环保法律体系,形成了人民监督的环保问责制度,并将生态环境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近年来一系列制度陆续出台和实施,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系统治理体系的新时代。”赵建军说。

李慧明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等全方位的生态文明系统。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已经初步形成包括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在内的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走向完善。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决策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建设从强调顶层设计到更为强调整体设计。生态环境部的组建、统筹原先分散在各系统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职能、从上到下垂直管理地方环保部门、提高环保部门的权威等一系列举措,保障环境利益在重大决策中的权重,也强化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形成协调配合的联动体制机制

赵建军表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树立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制度,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尤其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特别是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他认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要在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意识方面,形成区域化的联动体制机制,使省域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以及部门之间能够有效联动。

在庄贵阳看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一定要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配合协调。在经济领域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政治领域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在文化领域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引导机制,在社会领域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参与机制。他表示,要特别防止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概念的无限延伸,避免侵蚀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底线,要强化生态的门槛,避免造成过剩产能对生态环境的冲击。要遵循生态规律,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当下最值得关注的是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体系。”张海梅建议,要进一步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并执行到位;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强调对国土空间开发的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发挥约束和激励机制的作用。

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驾护航

李慧明表示,美丽乡村建设本身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向度。因此,要把生态恢复和保护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标准和内容,把生态要求和标准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始终,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要把生态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和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赵建军提出,建设美丽乡村要做好规划引领,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体系,包括产业规划绿色化、乡村规划科学化、城乡规划一体化等。要用法治护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地生根。应坚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采用绿色GDP考核,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集聚发展。

张海梅表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体制机制是最根本的保障。要通过媒体宣传、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人参与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还应鼓励绿色生态发展,发展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