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存海:中国—阿根廷人文交流机制建设

  来源: 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学部

2019-08-09 21:50:15

字号
从2014年至2018年,中阿两国元首连续五年实现高层访问。其间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人文交流同政治交往和经济合作共同成为驱动中阿关系稳步发展的“三驾马车”。加强中阿人文交流,构建中阿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不仅有利于夯实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民意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将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中国同整个拉美地区的人文交流。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阿根廷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郭存海

提要:从2014年至2018年,中阿两国元首连续五年实现高层访问。其间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人文交流同政治交往和经济合作共同成为驱动中阿关系稳步发展的“三驾马车”。加强中阿人文交流,构建中阿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不仅有利于夯实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民意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将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中国同整个拉美地区的人文交流。

一、中国—阿根廷人文交流的发展现状

建交47年来,中阿人文交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典型特点。(一)中阿人文交流相对滞后自1972年建交,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阿根廷的关系加速发展。然而,与政治和经济合作的火热现实相比,中阿人文交流却显得相对滞后。进入21世纪,甚至2015年之前,中阿始终止于零星的、偶发的、非常规化的互动,人文交流的频度、宽度和深度都相对较弱。由于长期受签证问题的困扰,中阿在教育、旅游、文化和学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始终缺乏活力。人文交流的领域分布也不平衡,而且政府主导色彩比较明显。如何适时地从政府向民间“导热”,是未来发展中阿人文交流的一大挑战。(二)发展中阿人文交流具有较好民意基础虽然中阿人文交流相对滞后,发展不平衡且面临一系列挑战,但民调发现:十多年来密切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为深化中阿人文交流打下了较好的民意基础。通过分析新世纪以来“拉美晴雨表”(Latinobarómetro)的民调数据(如图所示),可以发现:1、过去15年间,阿根廷人总体上对华持正面态度且呈稳定上升趋势。在所有时期,持正面态度(“非常好”和“好”)的受访者比重均超过持负面态度(“非常坏”和“坏”)的比重。2、持负面态度的比重虽在某些年份略有起伏,但始终稳定在20%左右。这说明阿根廷人对华负面认知存在某种“刚性”,即某些群体对华持有刻板印象。3、提升阿根廷人对华正面态度有极大空间。数据发现,尽管阿根廷对华持正面态度的受访者比重呈总体上升趋势,对华认知空白的受访者比例也呈相应下降态势,但仍有相当比重的受访者缺乏对华认知。这充分表明:一方面发展对阿人文交流有着良好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对阿人文交流仍大有工作可做。

ͼƬ16.png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拉美晴雨表”调查数据制图。原数据参阅:http://www.latinobarometro.org。

(三)中阿人文交流在新世纪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15年以来,中阿人文交流呈蓬勃发展之势。中阿人文交流首先得益于中拉人文交流的蓬勃发展,且是后者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早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墨西哥时就曾指出,“人文上,中拉要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2015年1月,第一届中国—拉共体论坛正式将“人文上互学互鉴”作为构建新时期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2018年1月第二届中拉论坛发布的《中国与拉共体成员国优先领域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19—2021)》则将“人文交流”列为七大“优先合作领域”。在上述政策驱动和指导下,中国首倡了一系列人文交流项目并得到拉方的积极响应和支持。这些项目所涉领域相对广泛,规模相对庞大,时效相对较长,且以中方单向为主,逐步推动中拉人文交流向常规化和机制化迈进。阿根廷作为拉美大国每年均有代表稳定入选这些项目。受益于此的中阿双边交流异常火热,堪称中拉人文交流的先锋,尤其表现在青年领域、文化领域、学术领域、出版领域和媒体领域等。

二、当前中国—阿根廷人文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中阿人文交流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这种繁荣背后潜藏的一些问题亟需特别注意,以提高中阿人文交流的质量。

(一)对阿人文交流缺乏有效协调当前,无论是中拉多边人文交流项目下的阿方参与,还是中阿双边人文交流项目,大多既缺乏整体设计又缺乏有机衔接,导致交流项目的分散化和碎片化。更重要的是,当前中阿人文交流尚处于初兴阶段,也亟需相应机构和部门的专业指导。当前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有二:一则部门间缺乏协调和互动,导致参加交流项目的阿方成员出现多头重复,特别是在青年和学术领域。二则疏于后期追踪,特别是没有构建人文交流项目的人才数据库,导致一些交流项目形式主义严重。

(二)阿根廷中国研究机构的碎片化21世纪以来,阿根廷的中国研究机构和学者从2000年前屈指可数发展到今天已经“初兴”并呈继续发展态势。然而,这些研究中心大多是非实体,发挥的功能主要是一种研究或协作平台。阿根廷的中国研究机构普遍缺乏资金支持,尤其缺乏关于中国主题的图书和文献资源。这意味着,阿根廷的中国研究虽已呈初兴态势,但其研究力量仍比较分散,并没有形成一个可供大家分享机会和资源以及凝聚力量的中国研究“学会”或“联盟”或“共同体”。

(三)人文交流的民间活力不彰中阿人文交流具有鲜明的中方主导性,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则在中阿人文交流方面,中方占据主动甚至主导;二则在中国方面,政府占据绝对主导甚至领导地位,民间沦为辅助、协作的角色。从可持续的角度来看,要保持中阿人文交流的蓬勃态势,就亟待激发和保护民间热情。

三、加强和改进中国—阿根廷人文交流的建议

当前,中阿人文交流尚处在初兴阶段,亟需给予保护、扶持和巩固。随着近期中阿两国互发商务旅游十年签证,以及阿根廷向中国普通公务护照推出免签政策,中阿人文交流的便利化条件获得进一步保障,人文交流的客观障碍基本扫清。基于各种有利形势,笔者认为应当着力从以下诸方面加强和改进中阿人文交流。

(一)构建中阿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阿根廷已经具有较好的对华民意基础,渴望了解中国的热望日益强烈,知华友华的力量基础愈益扩大。与此同时,阿根廷是拉美第二大国,也是G20成员国,在地区事务及全球事务上的话语权不断增强。阿根廷传统上对美国交好,受美国影响较深,但近年来中国成为影响阿根廷的一个积极因素。构建中阿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有利于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带动中国同其他拉美国家的人文交流,进而推动中拉人文交流机制的建立。

(二)支持中国研究,助力阿根廷的中国研究网络建设当前阿根廷的中国研究尚处在新兴阶段,亟需精心培育和大力扶持,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和研究文献诸方面。基于此,建议就此两方面提供坚实支持,比如向主要的中国研究机构捐赠国内出版的多语种中国主题图书;开放国内有关中国主题的中外文数据库;以及将中国研究人才培养同政府奖学金计划相结合,向阿根廷的中国研究机构提供特别名额。

(三)激发民间活力,倡导成立中资企业社会责任联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亟需激发民间活力,让民间力量充分参与中阿人文交流。这就需要保护和鼓励民间人文交流的热情并向民间力量提供支持。其中尤其要发挥阿根廷中资企业的独特作用,鼓励中资企业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式支持中阿人文交流。

(四)构建中阿人文交流口述史数据库目前,中阿乃至中拉人文交流中存在的一个基础缺陷是,缺乏对中阿人文交流的故事进行系统性挖掘和传播。我们当下的一个境况是:要讲好中阿人文交流故事却面临无故事可讲。让中阿人文交流史上的代表性人物现身说法,特别是邀请那些早期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口述中阿/拉交流故事,既是为抢救记忆,又是为中阿/拉人文交流史丰富素材。更重要的是,这些代表性人物的生动故事无疑会为中阿民心相通找到历史依据,同样也会树立榜样作用,激发或鼓励后来者或青年一代将中阿人文友好交流的传统接替下去。

(摘自《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中阿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发展、挑战和建议》)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