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来源: 中国经济新闻网

2019-07-03 14:07:47

字号
六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到行动,从规划到实施,不断沿着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绿色“六大丝绸之路”目标迈进,在“五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建设将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在新阶段,中国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一步对接发展战略,打造一批新的重点合作项目,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深化合作过程中更加重视民生的改善,推进“一带一路”合作走深走实,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从当前的国际国内合作实践看,“一带一路”合作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应该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image.png

4月25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一带一路”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新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六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到行动,从规划到实施,不断沿着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绿色“六大丝绸之路”目标迈进,在“五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建设将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在新阶段,中国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一步对接发展战略,打造一批新的重点合作项目,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深化合作过程中更加重视民生的改善,推进“一带一路”合作走深走实,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为高质量发展打基础

六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到行动,从规划到实施,不断沿着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绿色“六大丝绸之路”目标迈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改善民生,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在“五通”和产能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一,在政策沟通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非盟2063年议程、欧亚经济联盟、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等区域发展规划和合作倡议有效对接。2018年3月,意大利作为G7国家第一个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欧洲的卢森堡和北美洲的牙买加也先后声明加入“一带一路”。截止到4月18日,中国与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4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与沿线50多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产能合作的主要方式是贸易投资、工程承包、共建境外合作区等,产能合作成为促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重要途径。

第二,在设施联通方面:六年来,一大批铁路、公路、航空和油气运输线路联通,提升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和便利化水平。截止到3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突破1.4万列,境内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达59个,通过境外15个国家,50个城市为中欧双边市场开放打通了动脉。亚吉铁路开通运营,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开工建设,中俄合作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三条生产线提前竣工,冰上丝路将穿越北极。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顺利,巴基斯坦最大水电站首台机组实现并网发电。汉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哈利法港等建设进展顺利。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竣工,阿联酋阿布扎比码头、马来西亚关丹深水港码头正式开港。

第三,在贸易畅通方面:截止到2017年5月,中国与83个国家签署了贸易畅通协议。截至2018年4月,中国与沿线5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税收协定,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六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800亿美元。我国港口与全球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航线联系,我国参与34个国家,42个港口的建设经营,海运服务已经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的沿海国家。

第四,在资金融通方面:中国通过亚投行、丝路基金、产业基金、地方基金以及与其他国家组建联合基金等,带动了西方国家和中东石油国的基金“跟投”,呈现“一带一路”多方共建的特点。亚投行先后进行七次扩员,成员数从57个创始国增加到93个成员国。截止到4月底,亚投行共批准18个国家的39个项目,总投资到79.4亿美元。截至2018年底,丝路基金已经决策投资28个项目,签约了19个项目,承诺投资110亿美元,支持的项目涉及总金额达800亿美元,其中,70%的资金投向“一带一路”合作的基础设施项目。

中国与20个沿线国家建立双边本币互换安排,与7个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建立了能力建设中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沿线国家实现保额6000多亿美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40个沿线国家,165家银行。

第五,在民心相通方面:截止到2018年4月18日,我国与103个“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1290对友好城市,占我国对外友好城市总数的40%以上。我国在“一带一路”94个国家设立了244所孔子学院和242个孔子课堂。中国与沿线国家联合开展的科研项目由2013年的13个增加到25个,涉及农业、能源、交通、生态环境、海洋等领域。六年来,中国向沿线国家提供了10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2018年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接近32万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4.8%。中国与52个国家实现公民免签和落地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成为世界旅游的新增长点,中国与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交流超过6000万人次。2018年比2013年沿线国家出入境人数分别增长2.6倍和2.3倍。六年来,中国政府累计安排7.2亿元人民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中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组织签署了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在沿线国家建立了17个中医药海外中心。

第六,在产能合作方面:中国在沿线国家工程承包额不断增加,促进工程承包模式创新。在铁路建设、公路建设、港口建设、能源管线建设、电站和通信设施建设等方面,中国企业不断创新融资方式,“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方式由EPC等工程总包模式,向“投资+施工+运营”的BOT、PPP等模式转变。2018年在沿线61个国家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额达1443.2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额的54.4%,同比增长4.5%。境外合作区建设成效显著,中国在沿线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区,对解决沿线国家的劳动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效果明显,中国企业也获得了新的产品销售市场和投资机会。例如,巴基斯坦的“巴鲁”工业园区、吉尔吉斯斯坦的“亚洲之星”农业产业合作区、中白工业园区等。共建境外合作区已经成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新的经济“增长点”。截止到2018年5月,中国在沿线50多个国家,建立了115个园区,累计投资达到366.3亿美元,入园企业4663家,上缴东道国税费30.8亿美元,为东道国增加了24.4万个就业岗位。境外各类园区建设成为沿线国家经济增长、产业聚集的重要平台。

“一带一路”转向高质量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进入新阶段的“一带一路”合作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国际国内看,确实面临一些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一)从国际发展环境看

第一,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新机遇。世界进入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无论是复苏缓慢的发达经济体,还是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谋求经济发展成为共同的目标。10年多的世界经济危机持续发酵使发达经济体深陷其中、至今仍未摆脱危机,成为美国经济发展衰退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引发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开端。世界经济危机表明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谋求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新动力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可以说,“一带一路”合作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恰逢其时。

第二,在全球化受阻背景下,尽管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是,区域合作与发展愿望和动力依然强劲,如东盟、上合组织、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组织成员国发展加快。中亚、东盟等区域的凝聚力和合作动力明显增强。区域合作愿望增强,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得到联合国的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被纳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主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成为推动地区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平台。

(二)从国内发展面临的机遇看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十三五”规划和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民谋发展的共同意志。

第二,我国坚定推进新一轮的对外改革开放,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协调运用。一是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总体稳定,稳中向好、稳中有进,围绕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从中高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为“一带一路”合作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奠定基础。二是在国内深化改革中,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推进实施,将促进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提升,促进西部地区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三是在国际合作方面,国家支持和激励企业进一步“走出去”的政策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初步建立。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基础,吸引发达国家基金、区域基金和国别基金参与,形成“一带一路”金融支持的网络体系。我国外汇储备稳步增加,营商环境不断提升,随着我国颁布《外商投资法》,我国引进外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为“一带一路”合作可持续投融资奠定基础。

积极应对挑战促“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一)从国际环境看“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

在“一带一路”进入新阶段,面临许多历史性机遇的同时,应该看到,世界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有增无减,全球化受阻,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兴起;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成为热点问题,美国把中国定位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印度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还存在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等问题,对进入新阶段的“一带一路”合作向高质量发展构成新的挑战。

第一,美国把中国确定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从误解、质疑,转向不支持甚至围堵,这是面临的首要挑战。

美国2017年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和“修正主义国家”,2018年美国国防部发布《国防战略报告》也将中国视作“战略竞争者”,2018年美国国防部发布《核态势评估》报告指出,中国和俄罗斯正在对美国建立的国际规范和秩序构成挑战。2018年9月,美国权威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在其《如何应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报告中,建议美国政府全面调动资源应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如何应对来自美国的这一重大挑战呢?一是应该看到,美国之所以把中国定位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有美国误判的因素,也有国内智库或媒体对中国经济实力过分夸大因素,或对“一带一路”功能有过分夸大宣传的因素。首先,我们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从纵向比较看,我国40年改革开放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必须坚持“四个自信”。但是,从横向比较看,我们在高科技、工业制造核心技术等方面依然与美国存在巨大差距。其次,实事求是宣传中国的经济实力,客观宣传“一带一路”的功能与作用。“一带一路”是经济计划,并不是地缘政治战略,也不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再次,就当前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看,我们应尽量通过协商达成协议,避免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或外溢到其他领域。

第二,印度不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对周边国家有负面效应。

印度到目前为止,之所以不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印度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初期与印度方面沟通不够,中国在南亚地区大量投资建设项目,削弱了印度在南亚地区的传统影响力;“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穿过了印巴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项目计划并不十分清楚,这个经济计划是否具有地缘政治意义,让印度产生疑虑。实际上,印度国内政界和学术界也有支持印度尽快加入“一带一路”的呼声,比如,有印度学者认为,印度应该像加入亚投行那样,尽快加入“一带一路”合作,以便改善印度的基础设施,印度的“季风计划”与“一带一路”建设并不矛盾等。我国应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做印度的工作,团结印度,使中印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形成“龙象共舞”良好局面。从另一方面看,也要防止美国把印度拉到西方阵营,避免和防止印度脚踩“两只船”,不要让印度在参与“印太战略”过程中走得太远。

第三,沿线国家存在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西方国家不断质疑,“一带一路”具有地缘政治战略目的。去年以来,似乎在中亚、南亚等沿线国家,又出现了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例如,“中国债务陷阱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资源掠夺论”等。从现象看,“中国威胁论”等声音来自沿线国家,但实质上,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挑拨、推波助澜的结果。

“中国威胁论”产生可以说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有些沿线国家政府的反对派在大选时期,试图利用“一带一路”说事,借机炒作宣传,以扩大其政党的影响力。二是有美国等西方国家捕风捉影、人为制造的“中国威胁论”。三是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开展项目建设时,确实存在一些不注意规范和遵守国际惯例或东道国法律的问题,导致误解产生的“中国威胁论”。

如何应对这些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呢?一是从改进自身问题考虑,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守法经营、合规经营,要按照国际惯例和当地国法律办事,依据市场规律行事。二是要加强与沿线国家各政党的交流、智库交流和媒体交流,讲好和讲准“一带一路”合作的政策与理念,减少误解。三是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要重点反复阐述中国“一带一路”的基本原则,如“一带一路”合作的义利观、新安全观、发展观、合作观、文明观和全球治理观等,让西方国家明白:除了零和博弈,还有互利共赢的模式存在;除了结盟,还有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存在;除了文明冲突,还有文明互鉴与交流存在。

第四,一些沿线国家存在安全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

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一些沿线国家存在种族冲突、宗教冲突、政府腐败、政局不稳、社会治理落后等问题,尤其是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活动猖獗。沿线国家多数是各种宗教文明共存、多种社会制度共存。地缘政治风险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政党执政能力不足,社会治理能力不足,不同政党之间竞争激烈,领导人选举或政府换届可能成为东道国政治动荡的导火索。另外,一些沿线国家营商环境比较差和便利化程度比较低。如有些中东、中亚国家在税收、通关、技术标准、法律等方面存在制度缺陷,市场化程度低,政府治理能力不足,与国际惯例接轨严重不足。

(二)从国内看“一带一路”自身建设面临的挑战

第一,我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和前期改革调整的消化阵痛期的三期“叠加期”。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为主要目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爬坡上坎”的关键阶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第二,我国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理解出现不一致的表达。因为“一带一路”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它既是国内发展战略,也是国际合作倡议;它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它既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它既有短期目标,也有长期期待,“一带一路”的功能可以说是多元化的。进入新的阶段,我们应该对“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界定其功能和作用。从六年来的实践来看,“一带一路”的功能和目标有“三个层次”:长期功能和目标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期功能和目标是推进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近期功能和目标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口。

第三,如何建立客观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防止走“粗放式发展”“低成本扩张”和“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经济发展的老路子。什么是高质量发展?用什么标准评价高质量发展,是确保“一带一路”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工作之一。从当前的国际国内合作实践看,“一带一路”合作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应该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透明、包容的新型合作模式,以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合作共赢的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全球化向更加普惠、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促进全球化再平衡。

三是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化”和竞争原则,强调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企业,要以开放的姿态遵守国际惯例和东道国的法律。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等方面都要体现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总体要求。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合作共赢发展目标,在推进中国和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合作,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坚持改善民生优先,发展成果首先要让沿线国家人民共享。

第四,投融资机制管理经验缺乏。“一带一路”项目如何开展可行性研究和评估,融资贷款如何科学评估,如何防止在环保、技术经济等方面不可行的项目投产,如何防止沿线国家总体贷款额度超限等问题,是提高“一带一路”合作项目投融资质量,进而提高“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质量的关键。在此方面,我国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已有国际金融机构的经验,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一带一路”项目建设质量。

(作者李进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合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声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