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民:思想之光照亮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之路

2019-05-07 20:01:54

字号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向世界深刻阐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文明观,站在全人类高度深情描绘了一幅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命运与共的大同愿景。5年多来,习近

20143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向世界深刻阐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文明观,站在全人类高度深情描绘了一幅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命运与共的大同愿景。5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内涵不断丰富,影响与日俱增,有力推动了人类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有力推动了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了新的曙光和希冀。

特点之一:构想伟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尊重世界文明成果、遵从各国人民心愿,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根本方向,以发展本国特色文明为基本前提,以推动人类社会共进步为最终归宿,具有跨越国界、跨越文化、跨越民族、跨越制度的崭新特点,大大突破了传统的、狭隘的、封闭的文明观。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根本方向。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地球村现实语境下,全球范围形成发展有机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现实的选择,更是历史的必然。正是基于这样宽广的视野和理性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这些独到观点和思想,深刻揭示了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规律和真谛,鲜明亮出了新时代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主张,充分展现了以宽广胸怀和开放姿态促进世界各国文明交融、促进形成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合力的磅礴气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正确方向。

以发展本国特色文明为基本前提。世界文明的发展从来都是以发展本国文明为基础和前提的,离开发展本国特色文明谈世界文明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珍惜、不发展自己的思想文化、特色文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立不起来、就没有希望,推动世界发展、发展世界文明就失去了根本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这可谓一语道破了必须在发展本国特色文明的前提下促进世界文明融合的真谛。对中国而言,发展本国特色文明,一是要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目标导向,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任何时候都不能搞文化虚无主义。二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切实把文化自信上升到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样的高度,强调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任何时候都不能数典忘祖。三是要坚守原则底线,保持定力,培养耐力,坚定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既积极推动与世界各种文明交流互鉴、虚心借鉴人类文明发展成果,又坚守原则和底线,绝不接受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的做法。

以推动人类社会共进步为最终归宿。实现共同发展进步是各国人民共同心愿。正是着眼于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描绘了一幅清晰的人类文明进步路线图,这就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一是坚持以世界和平安全为前提。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正道,中国永远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二是坚持以人民和谐友好为基础。世界远离战争远远不够,还必须营造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文明环境,坚守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人间正道。三是坚持以各国共赢发展为目标。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不是单点进步、个体进步,而是全面进步、整体进步,必须倡导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树立双赢、多赢、共赢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特点之二:格局宏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是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人类社会面临新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特定条件下产生和逐步发展的,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融入治国理政新格局。参与全球治理乃至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首先要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最广泛的思想共识、理念共鸣、文化共通。5年多来,通过思想引领、理念融通、文化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灵魂性支撑。把文明交流互鉴置于治国理政大格局,决定了这一思想不仅深接地气、植根实践,而且具有更高格局、更深内涵、更厚底蕴,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辐射力。

服务民族复兴大愿景。纵观中国发展史和世界文明史,文化繁荣必将带动文明复兴。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辉煌基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摆脱了中世纪精神桎梏,缔造了近代欧洲繁荣。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复兴,更是精神力量和思想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复兴是最艰巨的复兴、最深刻的复兴、最本质的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谋划和推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确保中国梦实现。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基于中国梦这个大愿景而提出,又把中国梦与人类共同进步相连接,因而赋予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活力空间和发展空间。

推动文明融合共成长。一个强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必定具有开放的格局、博大的胸怀、兼容的秉性,关门主义、利己主义、民粹主义盛行的国家必定与强大伟大无缘。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人类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深层规律,智慧地把推动本国文明发展与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统一起来。一是坚持平等包容、胸怀世界。国家有大有小、文明发展有先有后,但无优劣高下之分;企图建立一统天下的单一文明,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要促进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不夜郎自大、不倚强凌弱。二是坚持互学互鉴、融入世界。不排斥不拒绝一切优秀的外来文明成果,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容并包的姿态,取人之长为己所用,在互学互鉴中推动各国文明交融、进步、发展。三是坚持贡献文明、推动世界。中国是世界的中国,积极以中国智慧处理当代国际关系,主动用中国方案破解世界治理难题,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迈进。

特点之三:内涵博大

文明交流互鉴表面看是一个单点命题,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命题,它涵盖了历史与现实、和平与发展、民族与世界、传承与创新等诸多深层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植根于中国哲学智慧,因而在整体上实现了上述关系的平衡、协调与统筹。

”“贯通,传承创新与借鉴发展相统一。传承创新与借鉴发展是文明交流互鉴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直接关乎文化自信、国家发展、人类进步。任何极端的唯外舍内、唯内舍外思想,都是制约文明交流互鉴的严重障碍,对本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会造成巨大破坏。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做好贯通内外的大文章,从而实现了传承创新与借鉴发展高度统一。对,坚持辩证取舍,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封建文化之糟粕;坚持注入活力,不断赋予文明新内涵,确保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对,坚持尊重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打开自我心胸,广泛挖掘价值,不固步自封、不闭关锁国、不自我陶醉;坚持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走出一条学习、改造、融合、升华的文明借鉴之路。

”“联通,传播推介与尊重多元相统筹。传播推介本国文明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任务,由于受到不同文明主体各自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传播推介文明历来不易。有效传播推介文明,实现”“交融,需要把握规律、掌握艺术,既不能强卖强买,也不能硬塞硬推,必须在承认差异、尊重多元的前提下,累积共识、消除隔阂、求同存异、寻找交集,实现各国文明中有中有的融合发展格局。在传播推介上,坚持自信推介,主动介绍中国,让世界更好感知中国、了解中国;坚持全面推介,不仅介绍当代中国,而且介绍古老中国、介绍未来中国;坚持客观推介,既胸怀自信,又客观理性,不夸大、不拔高、不粉饰,使中华文明在自然流淌、润物无声中散发独特魅力。在借鉴发展上,坚持尊重差异,主张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不独尊或贬损某种文明,不自以为是、傲慢自大、闭目塞听;坚持包容分歧,对不同理念、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放下分歧、留有空间;坚持虚心借鉴,始终以平等谦逊、虚怀若谷的心态对待各种文明,充分展示开放大国的成熟形象。

”“融通,软性工程硬性工程相协调。文明交流互鉴属于软性工程,但软性工程必须依托硬性工程,才能更好发挥作用。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以务实精神抓软性工程,以寻求共识为核心,用心搭建心灵桥梁。一是增进交流,加强互信,通过高层交流、文化交流、民间交流,加深理解,培育情感,夯实民心基础;二是发挥优势,扩大影响,主动传播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展示多彩的特色文明,宣传蓬勃的现代文明,让最能体现中国人文精神、最具思想性、最有价值的文化走出国门,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三是深度对话,凝聚共识,主张对话而不对抗,对等而不对立,以对话消除隔阂,以对话管控分歧,以对话凝聚共识。另一方面,以积极姿态抓硬性工程,以搭建载体为核心,打造交流平台。一是扩大经济前台交流,唱响文化后台大戏,不断拓展覆盖面,让交流触角遍布全球,充分运用文化交流的独特优势,增进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不断增信释疑、增强互信;二是加快互联互通建设,打造立体交流通道,全面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建设;三是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筑文明发展通道,努力打造经济共赢、文明互鉴的合作范本,打开中华民族筑梦空间

特点之四:支撑强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之所以构想伟大、格局宏大、内涵博大,源于其背后的支撑强大。

自信笃定的政治意志力支撑了政治抱负、政治自信、政治勇气。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发展本国特色文明、全面推动人类社会进步,需要何等的政治抱负、政治自信、政治勇气。习近平总书记抱负远大、胸怀全局、放眼全球,具有强大政治意志力和大国领袖特质,所以才会有如此的认知高度、思想高度、战略高度。

高瞻远瞩的全局掌控力支撑了宏大视野、恢弘格局、高超手笔。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擘画有道、统揽全局、德法兼治、敢谋善断的全局掌控力,所以才能把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置于治国理政、民族复兴、世界文明发展宏大的背景下、框架内、格局中,才能呈现出视野宏大、格局恢弘、手笔高超的磅礴气势。

坚韧无畏的变革创造力支撑了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担当精神。世界文明发展需要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各个文明主体必须做到”“贯通、”“联通、”“融通,实现传承创新与借鉴发展统一、传播推介与尊重多元统筹、软性工程硬性工程协调。这既是一个历史性难题,又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如果没有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担当精神,没有坚韧无畏的变革创造能力,就不可能拥有如此勇气破解这个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思路开阔、自觉担当、勇闯新路、坚韧不拔的思想家特质,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坚实的思路支撑、能力支撑、魄力支撑。

大气厚重的凝聚感召力支撑了博大情怀、高尚品质、领袖风范。思想的深度、厚度、强度直接和领袖人物的情怀、品质、境界、风范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天下情怀、至高道义、领袖魅力作底蕴,思想就会脆弱无力、缺失张力、缺乏引力,难以散发光芒、引起共鸣、凝聚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具备了兼济天下、知行合一、宽和大气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从而赋予了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历史的沉淀感、创新的时代感、底蕴的厚重感。卓越的思想必将历久弥新,活力无限。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