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辉:从中国画到水墨艺术,是一个不断拆除边界的过程

2019-02-26 16:34:21

字号
在2月23日的讲座中,《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讲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绘画一直在变革,从中国画到水墨画再到水墨艺术,是一个不断拆除边界的过程。什么是国画?什么是水墨画?还有“实验水墨”、“抽象水墨、”“观

在2月23日的讲座中,《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讲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绘画一直在变革,从中国画到水墨画再到水墨艺术,是一个不断拆除边界的过程。

什么是国画?什么是水墨画?还有“实验水墨”、“抽象水墨、”“观念水墨”等等纷繁复杂的名称又代表什么绘画类型?2月23日,《美术》杂志主编、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尚辉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以“边界的拆除——40年从中国画到水墨艺术的变革”为主题进行了讲座,在讲座中,他从这些杂乱的名称中梳理出“中国画”、“水墨画”和“水墨艺术”三个概念,并从这些概念的生成与界定出发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绘画传统边界的拆除与突破。在他看来,中国当代美术在西学和当代社会语境下遭受冲击,不断突破自己的边界,但这种边界的拆除并不完全意味着中国画的式微与消亡。

从中国画到水墨艺术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有关中国画及从中衍生出的绘画上使用的名称纷繁杂乱,但尚辉认为可以划分为中国画、水墨画和水墨艺术三种,并以黄秋园的山水画、吴冠中的《人之家》、徐冰的《背后的故事:江山万里图》为例,称三者分别是中国画、水墨画和水墨艺术的代表。

吴冠中作品《人之家》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伴随着西洋画的传入而对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的指称,也就是说,中国画的概念是在西洋画传入之后才开始有的,它和西洋画是对等的概念。中国画以文人画为最高标准,比如,“元四大家”之一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标准的文人山水画。

尚辉认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一大批幸存于“文革”的著名老国画家的复出和对中国传统画价值的再认知开始,中国画开始复兴。而新时期的中国画与传统文人画的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涌入与现代社会语境的改造之下,中国画进行了现代化转型。

在尚辉看来,被八九十年代所广泛认定的具有创新色彩的中国画,在写生、写实的基础上增添了富于形式构成意义的图式,而且把这种形式个性化的探索,作为远比写实造型融入传统笔墨都更为重要的一个美学新质。

尚辉说,水墨画则具有明显的跨文化意味。水墨画几乎在油画、水彩画传入时相对称产生,但水墨画真正成为一种和中国画相差别,具有自己审美规定性的画名却始自改革开放这40年。

20世纪60年代,香港画家吕寿琨首倡水墨画运动,他认为“水墨画,就是用水墨表现自我的一种绘画”,既是国际现代艺术,也是中国现代艺术。水墨画没有固定不变的定义,并“必随时间与画家而改变”。而几乎在同一时期,“水墨现代化之父”刘国松对中国画进行了现代语言转换,他在台湾创立的“五月画会”,在真正意义上将先锋者的水墨画探索变成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水墨画浪潮。刘国松于上世纪80年代在内地首次举办水墨画个展,从而把港台现代水墨的观念带到内地,一时开国内水墨风气之先。

在内地,中国画的现代性转型是以“观念更新”这种方法论的改变来推进的。周韶华提出了“横向移植”“隔代遗传”和“全方位观照”,跳出了文人画传统,并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进行了横向移植借鉴。周韶华的艺术理念与他的创作活动,使图式和材质成为此后山水画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

尚辉认为,吴冠中的画则完全跳出了中国画的笔墨语系,他的画着眼于图式个性的建构。吴冠中的画可称为水墨画,而吴冠中本人可谓中国水墨画的开路人。

尚辉提出了“笔墨规约”一词,他认为,被重新定义的水墨画,就是在消解、取代中国画的笔墨规约。譬如刘进安、李孝萱、李津、黄一瀚等人的作品,很少以造型加笔墨方式对人物进行正面描绘,而总是以漫画式的形象、超现实的组合进行语义更丰富也更模糊的探索。

尚辉认为,水墨艺术则是一种当代艺术,是媒介跨越的后现代表征。譬如,徐冰的《背后的故事:富春山居图》,用后现代社会各种坊圾式的现成品材料拼凑了一个为人们熟知的《富春山居图》。这个《富春山居图》显然只是一种隔着磨砂玻璃的图像,艺术家以这种方式提出了环境污染对于自然生态毁灭的一种批判性。在尚辉看来,水墨艺术不再通过水墨绘制怎样的绘画,而是借用各种媒介材料转换水墨观念来呈现某种深刻的人文思考。水墨艺术有着多种类型,比如消解手绘,比如利用笔、墨、纸、砚之外的多种复合媒介,再比如从绘画平面跨越到空间装置,或者是模拟水墨形态的影响与观念水墨的影像。

20190226124908.jpg

徐冰作品《背后的故事:富春山居图》

边界的拆除与固守

尚辉表示,从中国画到水墨画再到水墨艺术的演变,似乎在改革开放这40年间形成了一种不断填充其内涵,进而不断扩大其外延的过程。对于中国画笔墨边界的拆除,使中国画扩展到水墨画领域;对水墨画边框界限的突破,使水墨画进入没有任何疆界限制的自由时空。

这种不断拆除边界的过程,一方面,体现了改革开放所打开的外部世界一直成为中国画如何变革的参照坐标,每一轮边界的拆除似乎都演绎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进路线;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社会变革所形成的精神挤压与审美变形成为不断拆除这些边界的一种强大动力。

尚辉认为,从精神反射的审美类型来说,具有快捷视觉反应性的水墨画肯定比笔精墨妙的中国画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审美适应性,吴冠中的水墨画比黄宾虹的山水画有着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这种改变不是个案,而表明了被现代社会所对象化了的眼睛,更能在吴冠中类型的水墨画作品里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共鸣。但现代社会无节制地开发资源、破坏自然生态乃至后现代社会给人们精神带来的紧张与焦虑,又让人们觉得吴冠中式的水墨过于矫情而难以触碰人们的精神心理,这迫使水墨画走向更能揭示人们精神心理表达的探索。

不过,在尚辉看来,从中国画到水墨画直到水墨艺术的变革,并不完全意味着后者对前者的超越或替代。他认为,中国画坛在这40年间的数次论争,实际上都表现了这种边界的拆除始终受到来自中国文化本一体牵引、反弹回归。尤其是这种不断拆除边界的变革始终是在受到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冲击并进行突进变革形成的,这便必然涉及对中国画选择何种现代性转型道路的探讨。因为,以文人画为中国画之最高形态的传统无形之中始终成为拆除边界突向远方的一座回望的灯塔,不论承认与否,它都在烛照着走出边界的水墨画、水墨艺术与这座灯塔的距离。这便形成了中国画、水墨画、水墨艺术在这40年间的边界拆除、突进实验也总是和反弹回归、捍卫坚守相并行。

(作者:新京报记者 萧轶 实习记者 聂丽平)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中国画 水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