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斌:“易经文化”与“量子纠缠”

2017-01-11 02:04:52

字号
[摘要]本文从易经文化视角,以多维研究方法,研究了“量子纠缠”(quantumentanglement)问题。研究发现:易经文化与“量子纠缠”有着紧密联系。《易经》蕴藏着古老的量子纠缠思想,“量子纠缠”原理可以在易经文化层

[摘要]本文从易经文化视角,以多维研究方法,研究了“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问题。研究发现:易经文化与“量子纠缠”有着紧密联系。《易经》蕴藏着古老的量子纠缠思想,“量子纠缠”原理可以在易经文化层面得到科学诠释;“量子纠缠”就易学而言,应是“阴阳纠缠”、“69纠缠”、“四五纠缠”、“1一纠缠”、“数相纠缠”等;易经文化有助于“量子纠缠”研究,科学界应重视并借鉴易经智慧;易经文化与量子纠缠、易学与量子力学的融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融合研究的具体路径包括认识、理论、方法、资源、应用等五个方面。

本文还发现:“量子纠缠”可以“数字化”,可将其数字化为“6、9”、“4、5”等;咸速也,若按《咸》(¦|||¦¦)卦的数字表达式:011100,进行纠缠态制备,将获得“最速”。

[关键词]易经文化;量子纠缠;阴阳纠缠;69纠缠;四五纠缠;1一纠缠;数相纠缠;融合研究

20170111765105.jpg

一、引 言

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又称量子缠结,是当代量子力学的一个关键性概念,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由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塔尔于1935年提出。量子纠缠是指两个或多个量子系统之间存在非定域、非经典的强关联,是指粒子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组成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现象,即使相距遥远距离,一个粒子的行为将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当其中一颗被操作(如测量)而状态发生变化,另一颗也会即刻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这种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似的远距作用”,引起了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量子纠缠”理论的产生与完善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量子力学呈现了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众多物理学家对量子力学的基本解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传统解释、PTV系统解释和统计解释等三种。三种观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各方各抒己见的情况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进行了论战,同时“量子纠缠”被爱因斯坦以一个悖论的疑问提出。1951年,玻姆在《量子理论》中重新表述了EPR思想,用两个自旋分量代替原来的坐标和动量,为进一步实验和检验奠定了基础。1952年,玻姆又提出了量子力学的隐变量解释,认为在量子世界中,粒子仍然是沿着一条精确的连续轨迹运动的,只是这条轨迹不仅由通常的力来决定,而且还受到一种更微妙的量子势的影响。尽管玻姆的粒子轨迹和隐变量尚无法测知,但“量子纠缠”理论呈现出不断完善。

在“量子纠缠”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多年来,科学界还致力于“量子纠缠”纠缠态制备、操控和隐形传输的重点研究。

在纠缠态制备和操控研究方面,2000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在离子阱系统上实现了四离子的纠缠态;2004年,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险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五光子纠缠的操纵;2005年底,美国国家标准局和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小组分别宣布实现了六个和八个离子的纠缠态;2011年,我国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成功制备出八光子纠缠态。

在量子态隐型传输研究方面,1967年,物理学家约翰·斯图尔特·贝尔首先设计了一个实验作为证明“幽灵般的远程效应真实存在”的一种方法;1997年,奥地利塞林格小组在室内首次完成了量子态隐型传输的原理性实验验证,并于2004年成功地将量子“超时空穿越”距离提高到600米;200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彭承志等研究小组在合肥创造了13公里的自由空间双向量子纠缠“拆分”、发送的世界纪录,同时验证了在外层空间与地球之间分发纠缠光子的可行性;2009年,中国科大-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小组成功实现了16公里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型传输,证实了量子态隐型传输穿越大气层的可行性,为未来基于卫星中继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网奠定了可靠基础;2015年10月25日,媒体报道:《荷兰科学家证实量子纠缠:物质远隔万里却相互作用的报》。

此外,当代哲学界、科学界一些学者,比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尤金·威格纳(Eugene Wigner)、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等,就“意识与量子纠缠”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量子非局域性表明物质具有整体性,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物体在冥冥之中存在着联系,笛卡尔、伽利略、牛顿以来的西方主流世界观存在缺陷,宇宙不简单地是一个没有意识的机器,其组成部分也并非相互独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仅仅受时空限制(局域化),研究个体并不一定能认识整体。同时认为,意识与质量、能量一样,是物质的一个根本特性,在微观粒子中存在着意识。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既有物质的一面,同时也有意识的一面。“量子纠缠”可能是微观粒子具有意识的证据,可能是微观粒子意识的反映。物质与意识可能是一性的。

综上所述,多年来,科学界对“量子纠缠”的研究,更多地是从物理学、量子力学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另辟溪径,更少有学者从易学角度去探索。同时,在研究方法上,由于受西方科学界主流世界观的影响,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在四维时空中去进行实证研究、个体性研究和局域性研究,局限于“明物质”、“微观物质”层面的研究,对“暗物质”、“暗能量”、物质整体性、非局域性(nonlocal)层面的管窥比较欠缺。尽管有学者从“意识”角度就“量子纠缠”进行了思考,但缺乏易经数相思维和多维研究方法。此外,由于大多数量子力学科学家缺乏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易学知识支持,也制约了他们对“量子纠缠”的研究。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力求从国学层面对“量子纠缠”问题进行探索,准确地讲,力求从易学角度对“量子纠缠”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笔者除了采取常规的研究方法外,将更多地采用独特的易经数相思维和多维思维方法。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量子纠缠”与“易经文化”的关系;第三部分是“易经文化”与“量子纠缠”融合研究的意义与路径;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研究展望。

1_3714782291.jpg

二、“量子纠缠”与“易经文化”的关系

“量子纠缠”虽然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新名词和新概念,但其内涵和机理在古老《易经》中早已涉及。易经哲学观认为宇宙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倡导“天人合一”。《河图》、《洛书》中的“点”,可能是“量子”、“粒子”;八卦符号中的“爻”可能是“量子”的变型;太极图演变中的“点”,可能是最初的“量子”;“阴、阳”元素可能是带正、负电荷的“量子”;十个“天文数”(012356789)可能是数子表示形式的“量子”;宇宙中的星体也可能是宏观“量子”。

《周易·中孚·九二》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意思是说:“鹤在树荫鸣叫,小鹤应和;我有好酒,我与你同杯分享。”这说明,在冥冥中,一切都有感应。孔子在《系辞传》中将这一爻辞引伸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纽,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意思是说:“君子在私室说的话,如果是好的言论,在千里之外,也会使人感动,产生共鸣,更何况近在身边的人呢?相反的,如果是不正当的言论,在千里之外,也会引起人的反驳,更何况近在身边的人呢?言论由自己口中发出,在民众身上造成影响;行为在近处发生,在远处产生作用;言论与行为,对君子来说,象是门的轴,驽箭的扳机,门轴与扳机,一旦发动,就已经主宰了荣辱或耻辱。君子的言论与行为,足以动摇天地,怎么能够不谨慎呢?” 为什么“鸣鹤在阴”,其子能“和之”?为什么千里之外能“应之”?为什么“行发乎迩”,却能“见乎远”?这是不是一种“量子纠缠”现象呢?“量子纠缠”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对一对纠缠中的一个量子进行操作、测量时,不管相距多远,另一个量子也同时被操作和测量,这是不是“行发乎迩,见乎远”?

《杂卦传》曰:“咸速也”,咸是感应,是无“心”之感,是一种客观而非主观之感,在一瞬间之间相互沟通,所以说速。《咸》卦为什么代表“速”,首先,我们来看《咸》卦的卦象。《咸》卦由兑☱、艮☶两个经卦组成,上兑☱下艮☶,横排即:咸¦|||¦¦,其阴阳表述式为:阴阳阳阳阴阴,数字表述式为:011100。如果将“0”、“1”分别视为“负、正电荷”量子,则表达式为:“负正正正负负”。兑☱、艮☶二卦互为“错卦”,阴阳交错。表示的是立场相同,目标一致,但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见也就不同了。如果将《咸》卦中的阴爻、阳爻看作“量子”,则“量子纠缠”实际上是“阴阳纠缠”,是阴、阳两种物质或能量的纠缠;如果将《咸》卦数字表达式中的数字看作“量子”,则“量子纠缠”实际上是“数字纠缠”。同时,像《咸》(¦|||¦¦)卦六爻式的排列和纠缠态,其速度最快。对此,量子学家们应深思,应考虑比照《咸》卦阴阳排列的样式来制备量子纠缠态。其次,我们再来看《咸》卦的卦辞、爻辞,其卦辞为:“咸:亨,利贞,取女吉。”各爻的爻辞为:“初六:咸其拇。六二:咸其腓,凶。居吉。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九五:咸其晦,无悔。上六:咸其辅、颊、舌。”从这些卦、爻辞可以看出,咸(¦|||¦¦)卦的感应是多样化的,有“咸其拇”、“咸其腓”、“咸其股”、“咸其晦”、“咸其辅、颊、舌”等等。如果从“量子纠缠”角度看,这正是目前为止仍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的“多体纠缠态”的描述。对此,科学家们应不只着眼于一对一的“量子纠缠”研究,应考虑“一对多”、“多对多”的多体纠缠研究,不仅要修一条高速公路,还应修多条高速公路。

《系辞传》曰:“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谓之神。”神,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阴阳不测。神是什么?从前面的两句话可以看出,“神”实际上是阴、阳两种元素,是“不可测量”的元素。“不可测量”,这说明阴阳没有体积,没有距离,没有维度。正如天文数中的9与6,9中有6,6中有9,9颠倒为6,6颠倒为9,9和6本身是一体。而在易经中,9代表阳,6代表阴,这说明“阴、阳”本身也是一体。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太极图”中去理解。太极图中的两条阴、阳鱼紧紧抱在一起,难舍难分。并且代表“阳”的白鱼中有一个黑点,代表“阴”的黑鱼中也有一个白点,其内涵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如果从“量子纠缠”角度去认识,这应是一种“纠缠态”。

为了进一步地研究这一问题,下面,再列举分析几种纠缠现象:

“阴、阳纠缠”:《易经》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万物均由阴、阳两种最基本的元素构成。天空有一阴一日之月、日,山坡有一阴一阳之北、南,动物有一阴一阳之雌、雄,人类有一阴一阳之女、男,电荷有一阴一阳之负、正……阴、阳为什么产生纠缠?我们首先来看看天文数。易经数相思维认为,宇宙是由“数”构成的,宇宙起源于数,宇宙万物本质是数。根据易经数相理论,宇宙最初的数相为“11”,其中一个“1”为空间物质,另一个“1”为空间里的雄性物质——天核,“空间”、“天核”是没有体积的物质。按照“久静则动,动则主生”的宇宙大法则,宇宙在经过漫长的安静后,其中“天核”这部分物质开始以“左旋”方式运动起来,并在其同围形成“正、反”两种“力”,这两种力在易学上称为阴、阳。“天核”运动形成“天质”(太极),原先的天核“1”,变成了具有阴阳属性但无体积的天质“2”。此时宇宙的数相表示变成了“21”,其中“2”为天质,为阴;“1”还为最初的空间,为阳。由是,“2、1”即“阴、阳”,“阴、阳”即“2、1”。“天核”形成“天质”后,再经过一段漫长时间,随着“天质”(太极)的不断膨胀,大约在123亿年前,天质(太极)发性爆炸(易经《震》卦时期),进而产生了木、火、土、金、水五大星系,原先只具备阴阳属性但不具有体积的“天质”,进而演变成了具有体积的实体物质。由于实体物质均存在于空间中,此时的宇宙数相表示仍然是“21”(阴阳)。事实上,组成易经八卦符号的“- -”(阴爻)、“—”(阳爻),对应的是两个数(2、1),其中“- -”(阴爻)为“2”,“—”(阳爻)为“1”。同时代表“2”的阴爻“- -”,实际上是由两个“1”组成,再加上代表阳爻“—”(空间)的那个“1”,宇宙实际上由三个“1”组成。这正是我们常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从量子力量角度来看,由于“2”是由最初的“1”变化而来,两颗量子产生纠缠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它们本来是一体。

“1、一纠缠”:“1”与“一”分别代表天文数、地理数,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明白,“1”代表“空间”(无体积的物质、暗物质),为阳。在这里,地理数“一”代表有体积的物质(实体物质、明物质),为阴。“1”与“一”转化产生的力形成“暗能量”。人的一昼夜过程实际上是“1”与“一”的转化过程。白天,人站立,其相似“1”。晚上,人睡卧,其相似“一”,将“1”、“一”合在一起,则为“1一”(或+)。“+”从动态看就是一个“太极图”。可见,人在一个昼夜,获得了阳、阴两种能量,并在“1”与“一”的转化中获得了一种“能量”,一种生命的“暗能量”。如果从量子力学角度来认识,“1”与“一”的关系是不是“量子纠缠”?“1”与“一”的依存态是不是“纠缠态”?“1”与“一”的转化势是不是“量子势”?所有这些,有待科学界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6、9纠缠”:在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坤》二卦有“用爻”,其中《乾》卦“用九”,《坤》卦“用六”。为什么《易经》要强调“用九”、“用六”?为什么要强调用“九”、“六”二数而不是其它数呢?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十个天文数:0123456789,在这十个天文数中,能够互为颠倒的只有两个数:6、9。6颠倒为9,9颠倒为6。6、9为什么能互为颠倒,因为在易学里,6、9分别代表阴、阳两种宇宙基本元素。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相互衍化。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为什么要用6、9分别代表阴、阳呢?因为易经八卦中,代表“阳”的乾卦为3画,代表“阴”的《坤》卦为6画,根据“阳可以兼阴,阴不能兼阳”法则,所以乾阳用9(3画+6画=9画),坤阴用6(6画)。当我们将6、9合在一起时,其形就是一个“太极图”。太极图由阴、阳两部分组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果用数字进行表达,太极图由6、9二数组成,6中有9、9中有6。此外,在易学里,6为坎,为地球。9为申,为人(申为猴,人猴变)。“6、9”表示:地球上有人,人立地球上。民间关于“6、9”还另有说法,认为“6是天掉一根藤,地结一个瓜。”“9是天上一个瓜,掉下一根藤。”从量子力学角度来说,如果我们把6、9看成两颗量子,“量子纠缠”是否可以说是“69纠缠”?

“四、五纠缠”(或4、5纠缠):前面分析了天文数中6与9的纠缠现象,接下来,让我们再看看地理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中有没有纠缠现象?以易经的数相思维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在十个地理数中,“四”与“五”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四的笔划数为5划,五的笔划数为4划,这说明“四中有五,五中有四。”为什么“四中有五,五中有四”呢?我们再返回到天文数和易经八卦中去找答案。在十个天文数(0123456789)的笔划中,只有4、5是两划,其余均为一划。而“2”具阴、阳属性,这说明4、5中有“阴阳”。在易经八卦的排序(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中,第四卦为震,第五卦为巽。震为雷,巽为风,雷、风相从。同时,震为长男,巽为长女,长男与长女相配。就中华人文始祖而言,伏羲为男、为震,女娲为女、为巽,而“伏羲女娲交尾图”说明震、巽相交、45相缠、男女相合。此外,就易经八卦的错卦而言,震☳、巽☴互为错卦,阴阳交错,震卦阴阳全变为巽卦,巽卦阴阳爻全变为震卦。由是,就“地理数”而言,“量子纠缠”应是“四、五纠缠”。

“星体纠缠”:浩瀚的宇宙有着数不清的星体(包括星系、恒星、行星、卫星等),这些数不清的星体汇聚在一起,是如此的精致与美妙。如果我们将每一个星体都看作是一颗“量子”,则这应是一种宏观的量子纠缠。我们再来观察日、月,亘古以来,日起月落,月起日落,太阳追月亮,月亮追太阳,它们总是在这无休止的纠缠过程之中。宇宙中星体为什么相互纠缠?因为它们均是由空间与物质(或明物质与暗物质)组成,是一个共生体。空间大到无外,包容物质;物质小到无内,存在于空间之中。如果我们改变任何一个星体的形态,将直接或间接改变另一星体的形态。比如,日、月的变化,不仅将影响我们居住的地球,还将广泛影响与之关联的其它众多星体的变化。由是,从宇宙层面来说,“量子纠缠”也可以说是“星体纠缠”。

“数、相纠缠”:天地中的万物,如果从易学角度来进行分类,不过为“数”与“相”两类。天空中众多的繁星,地球上众多的山川、河流、植物、动物、有机物、无机物,等等一切,以“相”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但其本质均是“数”。几何学中,三角型、四边形、梯形、圆等几何图形,以“相”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但如果从“角度”来认识则全部是数。宇宙中的万物不仅本质上是“数”,而且有其规律。如将“圆”不断等分,会发现角度的众数和都指向9。如圆周长360度,360的众数和为9;圆平角180度,180的众数和为9;圆直角90度,90的众数和还是为9,如此继续等分下去,其角度的众数和一直是9。对此,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万物的本源是一。如果我们将“数”与“相”看作是两颗“量子”,“数相纠缠”又是不是“量子纠缠”?

此外,民间说的“心灵感应”问题,佛教的“万物互即互入”问题,“伏羲女娲交尾图”、“河图、洛书”的点状分布问题,等等,是否与“量子纠缠”有关?有待进一步探索。

综上分析,易经文化与“量子纠缠”有着紧密的联系,易经中阴阳纠缠、69纠缠、数相纠缠等应是一种古老的“量子纠缠”思想,“量子纠缠”的理论源头可能在《易经》。

20170111181249.jpg

三、“易经文化”与“量子纠缠”融合研究的意义与路径

前面分析了“量子纠缠”与“易经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易经文化与量子纠缠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基于这种联系,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易经文化”与“量子纠缠”、“易学”与“量子力学”进行融合研究,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拓展研究新视角。从易学角度来研究“量子纠缠”问题,虽然很难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为“量子纠缠”研究提供一个研究新视角;二是有利于提供研究新方法。物理学、量子力学固然有其研究“量子纠缠”问题的方法,如逻辑推理、实验等。但《易经》对此也有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如数相思维等,这种独特的思维方法有益于“量子纠缠”研究;三是有利于易学与量子力学的优势互补。易学与量子力学虽然有差异性,但也有共通性。在研究“量子纠缠”方面,两种文化各有优势。将其进行融合研究,有利于“优势互补”。

融合研究的具体路径如下:

其一,认识融合。长期以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往往对易学认识不足。有的认为《易经》不过是古代朴素哲学,谈不上是科学。如果说是科学的话,也只是社会科学;有的对《易经》产生偏见,认为是迷信。事实上,易经是一门洁净精微的文化,是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科学之母。易经不仅是哲学,也是科学;不仅是社会科学,也是自然科学。准确地讲,《易经》是超级科学。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物质的理论,是研究物质世界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主要研究分子、原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易学是研究宇宙中万事万物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不仅是描述宏观物质的理论,也是一门描述微观物质的理论;它不仅研究宇宙中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而且也研究阴阳、五行等微观元素。可见,量子力学与易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一定相同性。

综上,“易经文化”与“量子纠缠”、“易学”与“量子力学”的融合研究,首先要求我们在认识、思想上搞好融合,易学,应正确认识《易经》这门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对易经科学性的自觉,增强对易学与量子力学融合研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为两种文化的融合研究奠定思想基础。

其二,理论融合。量子力学和易学在理论上虽然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也有一定的共通性,这种“共通性”为两种理论的融合提供了基础。量子力学从物理学角度对“量子纠缠”现象进行研究,而易学从传统文化、国学角度进行研究;量子力学从量子、粒子层面研究“量子纠缠”,易学则从阴阳、五行、数相层面进行研究。量子力学在“量子纠缠”方面有其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易学也在“量子纠缠”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架构。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衔接和融合好这两种理论,具体的融合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应在学术研究上加强融合。加强比较研究,从中发现更多的共同点和融合点,将两种理论进行有机融合,并形成融合后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架构,为未来“量子纠缠”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应在学术理论载体上加强融合。整合量子力学和易学相关期刊,加强合作与互动;三是在相关制度、机制上加强融合。搞好相关制度安排,健全相关激励机制,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学术成果;四是应在学科建设上加强融合。建议在相关高校增设“量子力学与易学”学科,进行系统理论教育和研究,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为“量子纠缠”研究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五是应在学术活动上加强融合。将量子力学相关学术活动与易学相关学术活动进行融合,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不同形式的融合研究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量子力学与易学融合研究的学术氛围。

其三,方法融合。量子力学在研究“量子纠缠”问题上一般采用逻辑推理、实证、纠缠态制备、强耗散制备、模型、朗之万等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无疑是探索“量子纠缠”规律的重要方法。然而,能不能跳出传统物理思维模式而寻找一种全新的“量子纠缠”研究方法呢?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易经》作为一种符号加文字的特殊文化,作为一种以“宇宙全息”、“天人合一”为前理解的古老文化,自有其对宇宙万物特殊的认识、思维和研究方法。易经的数相思维方法自古以来便是人们认识宇宙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如能用于量子力学的研究,对揭示“量子纠缠”规律大有益处。

然而,现有的问题是:研究量子力学的科学家不一定了解易经,而研究易经的学者也不一定掌握量子力学知识。这在客观上不仅体现了两种研究方法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给两种研究方法的融合带来了一定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笔者认为,应首先在量子力学界和易学界进行相关知识和理论的交叉学习,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地搞好两种研究方法的融合。

其四,资源融合。“量子纠缠”与“易经文化”的融合研究,需要一定的研究资源作保障。笔者认为,应在“人、财、物”上给予二者融合研究以支持。一是应在组织机构与研究团队上进行融合,整合资源,组建融合研究机构和团队,在中科院、社科院和相关高校,新成立“量子力学与易学研究中心”(或研究院、研究学会)。或在中科院、社科院和相关高校现有的内设研究机构中,增加“量子力学与易学”融合研究项目,招聘一部分易学专家参与研究。或在现有合法易学研究社会团体内部,设立“易学与量子力学融合研究专业委员会,聘请一部分量子力学专家参与研究。国家应在相关人才发展战略、学科研究和教育培训上,为融合研究做好制度安排,应将量子力学与易学融合研究列为一个新学科,应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为融合研究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二是应在研究经费上进行融合。鉴于目前我国易学类社会团体研究经费不足的实际情况,国家可通过社科课题研究经费形式予以支持,也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给予支持,或者在科学研究经费预算中予以考虑;三是应在研究设备上进行融合。国家应给量子力学与易学的融合研究,配备必要的设施和设备,以及必要的办公设施和用品,为融合研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其五,应用融合。量子力学与易学的生命力均在于应用。二十世纪以来,科学界力求将“量子纠缠”原理应用于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应用于量子态隐型传输和量子计算机,应用于建立量子互联网,并力求运用量子“交流”超光速的特性来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空间科学界也在加快对量子力学理论的应用,中国近年来先后成功发射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量子卫星(墨子号)。笔者认为,量子力学的应用除了上述应用外,除了用于“提速”外,还应广泛用于生态(包括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当我们认识到了“量子纠缠”,明白了量子处于“纠缠态”中,万物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纠缠中,就会更加珍惜生态,重视生态,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当我们明白自然生态是一个有机的纠缠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破坏,将殃及其它部分后,我们就会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使自然保持生机盎然,使自然保持有机纠缠;当我们认识到社会生态也是一个有机的纠缠体,其中任何一种元素受到影响,另一元素也将同时受到影响后,我们就会更加珍惜社会和谐,更加珍惜世界和平,因为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己。综上,“量子纠缠”理论的应用,不应局限于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应“博而大”。

同样,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易学界也十分重视易经文化的应用价值,并致力于对易经文化进行科学思考。德国科学家莱布尼兹受易经文化启发,发明了电脑软件的“二进位数制”。2012年以来,“多维易学”在对易经文化进行哲学思考的同时,致力于科学思考,其科学思考领域广泛涉及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人体科学、生命科学、生态环境、大数据、绿色发展等诸多领域,形成了《易经数相思维与宇宙形成奥秘》、《人体:中国易经的活态保存体》、《易经文化与绿色发展》、《易经“数相”与“大数据”》、《梵净武陵中华文明之源初探》等系列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一些易学组织也在积极挖掘易经文化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2016年12月4日,国际易学联合会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召开了“量子纠缠与周易阴阳思想”学术研讨会。

综上,在“量子纠缠”应用研究方面,量子力学界从量子、粒子等物理学角度去研究“量子纠缠”,而易学界则从“阴阳”、“数相”等易学角度去进行研究。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殊途同归,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探索出量子的纠缠规律(道),所不同的是研究视角、研究思维、研究方法和运用理论等方面的差异。对此,笔者认为,如能将“易经文化与量子纠缠”、“易学与量子力学”在应用上进行融合,将造福于人类社会。

四、结论与研究展望

通过前面的研究,笔者发现:其一,易经文化与“量子纠缠”有着紧密联系,易经文化蕴藏着古老的量子纠缠思想,“量子纠缠”的理论源头可能在《易经》;其二,“量子纠缠”就易学而言,实际上是“阴、阳纠缠”、“6、9纠缠”、“四、五纠缠”、“1、一纠缠”、“数、相纠缠”等;其三,易经文化有助于“量子纠缠”的深度研究,将“量子纠缠”与“易经文化”进行融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四,易经文化与“量子纠缠”融合研究的路径包括认识、理论、研究方法、研究资源、理论应用等五个方面。

“量子纠缠”问题是个高深的物理学问题,研究“空间”很大。同时,“量子纠缠”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给力”。本文只是从国学角度的一次尝试,肤浅而粗糙,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后续深入研究,比如:如何根据“阴阳纠缠”、“96纠缠”、“四五纠缠”、“1一纠缠”、“数相纠缠”等纠缠之道,制备量子纠缠态?如何根据《咸》卦六爻(¦|||¦¦)的排列之道,排列、制备量子纠缠态,使其达到最“速”?如何利用易经智慧,在“多体纠缠态”中制备一对一的纯正纠缠态?如何利用“阴阳不测”之道,达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如何使“量子力学”与“易学”在研究上有机融合?等等。

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物理学也是一门基础科学。两门基础科学研究的对象分别是“数”和“相”,这正是《易经》的“数相”。倘若能将物理学与数学进行融合,能将物质之相“数字化”,则更能够发现宇宙中“数”与“物质”的运动和结构规律。德国科学家莱布尼兹受《易经》“阴阳”哲学思想启发,将万物数字化为“0、1”,发明了“二进位数制”,进而才有了当今的电脑技术。笔者希望科学家们能进一步从《易经》文化中获得灵感,将“量子纠缠”现象和原理进行“数字化”,将其数字化为“6、9”、“4、5”等,若按《咸》(¦|||¦¦)卦的数字表达式:011100,进行纠缠态制备,将获得“最速”。

笔者无力研究高深的物理学问题,但可以从国学、易学角度提供一个研究新视角、新方法。鉴于此,本文权且作为后续研究的一块“垫脚石”。

参考文献

[1]《白话易经》全译本,白话易经编译组,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2]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3]宋· 朱熹,《周易本义》,九州出版社,1973年8月第一版,2011年6月北京第11次印刷。2004年1月第1版。

[4]班固,《汉书》,岳麓书社,2009年4月第1版。

[5]黎斌,《易经数相思维与宇宙形成奥秘》

[6]黎斌,《人体:中国易经的活态保存体》

[7]蒋南华,黎斌,《梵净武陵中华文明之源初探》,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8]蒋南华,黎斌,《中华古历与推算举要》,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

(本文作者:黎斌,文化学者,高级经济师,当代知名国际易学专家,“多维易学”创始人。现任中国工商银行铜仁分行党委宣传部部长,贵州省易经研究会党支部副书记、执行理事长,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副会长,贵州省社科院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城市金融学会导师,《西南在线》理事,中华易学导师联盟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本源文化国际研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国际易学联盟副主度;第六届、七届国际易学论坛副主席、执行主席。近年来在各类报刊和国家主流媒体发表论文100多篇,已出版著作有:《梵净武陵中华文明之源初探》、《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与推算举要》,正在出版的著作有:《中华人文稽考》(国家人民出版社)、《多维易智慧》、《多维易预测科学》《多维易环境科学》等。)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