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牙胡梯田——黎族耕作的生态奇观

2015-06-03 11:30:29

字号
五指山梯田稻作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以毛阳镇牙胡村4875亩牙胡梯田为核心保护区。李树林摄从五指山市毛阳镇出发4公里,就到了牙胡村委会。4875亩的牙胡梯田,就“躲”在这片鹦歌岭山脉之中。站在梯田的最高
 

五指山梯田稻作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以毛阳镇牙胡村4875亩牙胡梯田为核心保护区。 李树林 摄

从五指山市毛阳镇出发4公里,就到了牙胡村委会。4875亩的牙胡梯田,就“躲”在这片鹦歌岭山脉之中。站在梯田的最高处放眼望去,400多米高差,160多层梯田,呈螺旋状盘绕山腰,犹如潮水般涨起,一圈一环,环环向上。

五指山梯田稻作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以五指山市整个市域范围内的梯田作为保护区范围,其中以毛阳镇牙胡村4875亩牙胡梯田为核心保护区,牙胡村为黎族村庄。

大自然赋予海南的资源丰富,古时,黎族人民主要靠采集、游狩猎为生,在坡地上种植山兰稻,形成“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的狩猎+刀耕火种生活模式。在坡地上建梯田种植水稻在黎族地区极为少见。

专家们表示,牙胡梯田的出现标志着海南黎族同胞从狩猎+刀耕火种生活方式向稳定的农耕生活转变,在黎族耕作史上、乃至黎族发展历史上都是一个重要节点。

“四度共构”生态奇观

天色渐白,晨曦初露。从高处望去,牙胡梯田呈现出优美曲线,一条条,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牙胡梯田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春天灌溉时如镶嵌在群山之间的一块块明镜,夏天禾苗滋长、绿意盈阶,到了秋天稻子成熟、满山铺金、仿若戈壁大漠。

这份美丽,历经千百年。调研发现,牙胡梯田历史悠久,早先是黎族人因山就势、因地制宜在山丘坡面上开辟出来种植水稻的。因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梯田源于何时已无可考,但据黎族老人讲,早在清朝牙胡梯田已经具有一定规模。“1974年,前牙胡村支书部书记王春和受村民的举荐代表村里前往北京参加学大寨参观学习活动,回来后带领村民在原有的梯田基础上进行扩建、改良,形成了今天的梯田规模。”牙胡党支部书记王桂才说。

“牙胡人在利用土地资源时,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将山体分为三段:山顶为森林、山腰建梯田、山脚建村寨。”海南大学教授柯佑鹏说,当地人将其称为“四度共构”,也就是森林-梯田-村寨-河流为一体的“四度共构”生态景观。

“四度共构”符合自然,山脚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易于人居住,宜建村庄;村后山头为森林,有利于水源涵养,使山泉、溪涧常年有水,使人畜用水和梯田灌溉都有保障,同时山林中动植物又可提供肉食和蔬菜;山腰开垦百台梯田,既引水灌溉,满足水稻生长,有利于从村里运送人畜粪便施于田间。同时,天然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径流(部分下渗),然后沿坡面流经森林、梯田和村寨。由于森林的截留,加之梯田修成水平面,从而使地表径流及其携带的泥沙在梯田中逐级沉淀,保留梯田水土,从持续千百年仍然肥沃。摄影爱好者、五指山市图书馆馆长李树林说,梯田与居于梯田间的黎族村寨交相辉映,无不体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黎族发展史上重要节点

在牙胡,从流水湍急的昌化江河谷到白云缭绕的山巅,400多米的高差,凡有泥土的地方,都开辟了梯田。面积最大的一块不过一亩二分地,最小的只能播种数百株禾苗,在当地有“青蛙一跃过三丘”,“一床棉被盖过田”的说法。而水稻-鸭、鱼的立体种养模式,以及秸秆、粪便还田的循环农业,堪称“精耕细作”。

海南省委党校教授夏鲁平认为,牙胡梯田的出现,说明五指山黎族耕作模式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也标志着黎族历史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五指山腹地,鹦歌岭脚下,河流纵横、箐沟密布、山峦起伏、绿树成荫,气候温和、雨水充沛。“该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他们(黎族人)实行刀耕火种的原始经济生活。他们以刀耕火种农业生产为主,采集、狩猎活动频繁。”省民族研究所谭爱萍研究认为,农业实行两种耕作制度,一种是单造水稻的休耕制,以“牛踩田”代替犁耙,耕作粗放;二是“砍山兰”休闲制,即“刀耕火种”。

“砍山兰”是居住在五指山地区黎族先民利用坡地种粮最为普遍的耕作模式。每年6月前后,黎族先民选择一片山坡地,砍深山、烧树林,以燃烧后的草木灰作为养分。用竹竿在地上扎个洞,每个洞中放入两三粒稻种,用土填埋,然后任其自然生长。

专家介绍,这种耕作模式,需要每年更换坡地,才能保证肥力,加上狩猎也需隔一段时间更换地点实现休山,造成黎族同胞几年更换一次居住地,形成了“一年砍山,几年一搬家”的习俗。

梯田的出现,说明黎族同胞正在改变坡地的使用方式,由旱稻种植改变为水稻种植,由粗放种植变为精细种植。牙胡梯田的立体种养就极为精细化,水旱轮作,不仅增加了利用率,也有效地增加肥力和防治病虫害;又进行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等,不仅增加了收入来源,鸭也可以消灭田间害虫,其粪便成为肥料,一举多得。

专家表示,精细化耕作模式,立体循环种植方式,加上一些水土保持措施让土地保持肥力,促使坡地梯田能够持续使用,村民居住地更加稳定。

调查组成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胡盛红说,居住在五指山地区的黎族先民,随着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和黎族族民的不断繁衍生息,紧紧依靠上山狩猎、采野果已经无法满足食物的需求,从而激发了黎族先民开垦梯田,随着与外界交流频繁,先进铁制农具被引进,梯田面积不断扩大,成为黎族人民重要的粮食供应地。

千年梯田期待唤发新生机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千百年来,黎族先民们利用五指山的优越自然环境,通过集体力量,一代又一代地在大山的皱折里,锲而不舍地开山平地,营造梯田,创造了叹为观止的梯田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老的梯田如何散发新的生机?“牙胡梯田生产的‘牙胡米’品质佳,在市场上颇受欢迎。”胡盛红认为,随着粮食商品化,梯田中种植水稻价值已经逐渐下降,也让不少黎族同胞出现弃田现象。但是,“牙胡米”有条件打造成为优质有机米,重新发挥梯田的效益。

胡盛红说,五指山和鹦歌岭山脉一带,一年四季湿润凉爽,使得生长梯田中的水稻周期较长,而用来灌溉梯田的水都是来自山顶森林流下的山泉水质优良,加上传统的农家有机肥的使用,可以打造“牙胡米”品牌。(记者 况昌勋)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黎族 海南日报 梯田